当前位置:咋考网 > 初中 > 八年级(初二) > 化学 > 下册 > 期末考试 >

2018年八年级化学后半期期末考试相关

黑龙江2018年八年级化学后半期期末考试附答案与解析

哈尔滨市松花江畔是我市的重要观景长廊。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汪畔绿树成荫,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将空气污染物之一二氧化碳转变成氧气,提高了江畔的空气质量
B. 江畔的大理石围栏主要成分是氧化钙
C. 碧波荡漾的松花江水不是纯净物
D. 装饰在树木上的霓虹灯五光十色,主要是因为灯泡内充的氮气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答案】C
【解析】
A、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故A错误;
B、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故B错误;
C、松花江水中含有水和溶于水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正确;
D、灯泡内充的氮气通电时不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而通入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D错误。故选C。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过滤
C. 液体的量取
D. 滴加液体

【答案】B
【解析】
A、检查装置气密性必须形成密封体系:先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再将手紧握试管外壁,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
B、过滤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图中操作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故B错误;
C、量筒的读数方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C正确;
D、胶头滴管要垂悬在试管口上方,故D正确。故选B。

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用活性炭净化水
B. 过氧化氢分解
C. 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D. 电解水

【答案】A
【解析】
A、用活性炭净化水过程中,只是活性炭把一些物质吸附在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A。

下列应用主要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液氮冷冻机
B. 干冰用作制冷剂
C. 石墨用作于电池电极
D. 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答案】D
【解析】
A、液氮冷冻机是利用液氮吸热汽化,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
B、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利用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误;
C、石墨用作干电池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
D、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是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故D正确。故选D。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生石灰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白色固体变成白色浆液,吸收大量的热
B. 在空气中点燃甲烷:无色气体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
C. 在空气中点燃镁带:银白色固体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放热
D. 将燃着的木炭伸入到氧气中,产生白色火焰,放出热量

【答案】C
【解析】
A、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生石灰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白色固体变成白色浆液,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故A错误。
B、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故B错误。
C、在空气中点燃镁带:银白色固体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放出热量,故C正确。
D、将燃着的木炭伸入到氧气中,发出白光,没有产生白色火焰,故D错误。故选C。

下列叙述及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A. 碳与氧化铜反应 C+2CuOCO2↑+2Cu 氧化反应
B.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2KMnO4K2MnO4+MnO2+O2↑ 分解反应
C.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Fe3O4 化合反应
D. 拉瓦锡测定空气的成分 4P+5O22P2O5 化合反应

【答案】BC
【解析】
A、该化学方程式反应条件是高温,氧化反应不是基本的反应类型,故A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B正确;
C、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C正确;
D、拉瓦锡测定空气的成分用的药品是汞,不是红磷,故D错误。故选BC。

下列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对应的粒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
B. 比②多一个周期少一个族的原子易得到电子
C. ②③能形成XY型化合物
D. ①③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答案】BC
【解析】
A、①②④均属于原子,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位于同一周期;但③是原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其原子的电子层数为3层,故A错误。
B、②为氟原子,比②多一个周期少一个族的原子为硫原子,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故B正确。
C、②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化合价是﹣1价;③是钠离子,化合价是+1价;②③可形成XY型化合物,故C正确。
D、①③的最外层为电子数均为8,但①为稀有气体原子,③为钠离子,①③不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D错误。故选BC。

炒菜时加一点酒和醋能使菜味香可口,原因是有酯类物质生成。下列有关乙酸乙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酸乙酯分子是由碳、氢、氧元素构成的化合物
B. 乙酸乙酯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2:4:1
C. 一个乙酸乙酯分子中含有64个质子
D. 乙酸乙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B
【解析】
由分子结构式可知,乙酸乙酯的化学式为C4H8O2。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是由元素构成的,乙酸乙酯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故A错误;
B、由化学式可知,乙酸乙酯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4:8:2=2:4:1,故B正确;
C、由化学式可知,每个乙酸乙酯分子中含有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每个碳原子含有6个质子、每个氧原子含有8个质子、每个氢原子含有1个质子,所以
一个乙酸乙酯分子中含有6×4+1×8+8×2=48,故C错误;
D、乙酸乙酯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4):(1×8):(16×2)=6:1:4,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D错误。故选B。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B. 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可以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 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D. 日常生活中可用蒸馏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答案】C
【解析】
A、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故A错误;
B、一氧化碳很难溶于水,故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B错误;
C、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时吸热,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故C正确;
D、实验室常用蒸馏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日常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故D错误。故选C。

下列相关说法用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相关说法

解释

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

每个分子中氧原子个数不同

B

金刚石和石墨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

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

分子不断运动

D

氧气降温加压可以变成淡蓝色的液氧

分子之间间隔变小,液氧分子是淡蓝色的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A、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A正确;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B正确;
C、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C正确;
D、氧气降温加压可以变成淡蓝色的液氧,氧分子间间隔会变小,淡蓝色是大量氧分子聚集体表现出来的性质,而不是液氧分子是淡蓝色的,故D错误。故选D。

下图所示物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A. 金刚石用来切割玻璃
B. 氢气用来作高能燃料
C. 活性炭用于吸附毒气
D. 氦气用于飞艇

【答案】B
【解析】
A、金刚石的硬度大,所以金刚石可用来切割玻璃,故A正确;
B、氧气具有助燃性,而不是高能燃料,故B错误;
C、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吸附毒气,故C正确;
D、由于氦气化学性质稳定且密度较小,可用于用于飞艇,故D正确。故选B。

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合理的是(  )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硬水和软水

观察颜色

分别加入肥皂水搅拌并观察

B

空气和呼出气体

带火星的木条

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并观察

C

金刚石和石墨

比较硬度

观察颜色

D

氢气和一氧化碳

点燃观察是否燃烧

闻气味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A、硬水和软水都是无色的液体,观察颜色无法鉴别,故A错误;
B、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都容易熄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鉴别,故B错误;
C、金刚石的硬度大,石墨很软,可以比较硬度鉴别,观察颜色,石墨是黑色的,金刚石是透明的,可以鉴别,故C正确;
D、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比较可燃性无法鉴别,故D错误。故选C。

下列关于资源、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按目前测定,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
B. 石油炼制可得到汽油、煤焦油、航空煤油等
C. 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能源有氢能、核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源等
D.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单质是氧气

【答案】A
【解析】
A、按目前测定,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故A正确;
B、煤焦油是煤加工的产品,故B错误;
C、化石能源不是新能源,故C错误;
D、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单质是氮气,故D错误。故选A。

除去下列各物质中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氯化钾(氯酸钾)

二氧化锰

加热

B

水(异味物质)

活性炭

吸附

C

CO2(CO)

氧气

点燃

D

氧化钙(碳酸钙)

高温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A、KClO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故A错误。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异味,应在进行过滤,故B错误。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C错误。
D、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D正确。故选D。

一定质量的镁在氧气中燃烧一段时间后得到氧化镁和镁的混合物共80g,测得其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若继续在氧气中燃烧完全反应后,最终所得固体的总质量为(  )
A. 100g B. 140g C. 60g D. 96g

【答案】A
【解析】
镁元素的质量=80g×75%=60g,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最终所得固体的总质量=,故选A。

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

(1)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里含有许多杂质,净化水时常常使用活性炭,是因为其具有①_____结构,从而具有良好的②_____能力,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③_____。
(2)自来水净水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投药消毒,ClO2是一种新型的自来水消毒剂,工业上是用氯气与亚氯酸钠( NaClO2)反应来制取,同时生成氯化钠,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反应后氯元素的化合价为②_____。

【答案】疏松多孔 吸附 C Cl2+2NaClO2=2ClO2+2NaCl +4
【解析】
(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吸附异味和色素,其主要成分是碳,化学式为C;
(2)氯气与亚氯酸钠( NaClO2)反应来制取,生成ClO2、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ClO2=2ClO2+2NaCl;在二氧化氯中,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

汽车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氢能源汽车备受人们关注。

(1)目前,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汽车尾气中的氮的氧化物以及①_____(填一种)等会对空气造成污染。为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采取改进②_____,使汽油能充分燃烧等措施。
(2)氢能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从①_____能开始,最终转化为②_____能。氢能源有本身无毒、原料来源广、③_____等优点(填一点)。

【答案】一氧化碳 发动机的燃烧方式 化学 机械 热值大
【解析】
(1)汽油或柴油中除了含有碳、氢、氧元素以外,还含有氮元素等其他元素,所以汽车的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以及一氧化碳而造成空气污染;为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采取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能充分燃烧等措施;
(2)氢能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从化学能开始,最终转化为机械能;氢能源的优点有本身无毒、原料来源广、热值大、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

如图是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C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_____;
(2)此变化前后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填名称);
(3)从微观角度解释此反应为分解反应的原因是_____;
(4)此反应中A、B、C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

【答案】 过氧化氢分子 过氧化氢分子分解为氧分子和水分子 17:8:9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则可知C图还有2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C图应为
(2)由微观模拟图可以看出,此变化前后发生改变的粒子是过氧化氢分子;
(3)由微观模拟图可以看出,此反应为分解反应的原因是过氧化氢分子分解为氧分子和水分子;
(4)此反应中A、B、C三种物质的质量比=(34×2):32:(18×2)=17:8:9。

分类、类比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1)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请根据下列物质的用途所体现出物质的具体的化学性质将它们分类,并参照实例完成空白处内容_______ _____填一条即可)。
①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②工业上用一氧化碳炼铁
③用沼气煮饭
④氧气用于炼钢
⑤一氧化碳用作燃料
⑥用氢气去除铜粉中混有的氧化铜
(2)初中化学有许多实验,若按照实验的主要目的可将实验分为: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探究物质的性质、探究物质的含量等。据此应将下列实验中的A与①_____(填“B”或“C”或“D”)归为一类,依据是②_____。

【答案】利用物质的可燃性(或利用物质的还原性) ③⑤(或②⑥) C 主要目的都是探究物质的性质
【解析】
(1)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利用物质的可燃性,可用其做燃料,如③⑤;利用物质的还原性,可用其将金属从其氧化物中还原出来,如②⑥;
(2)A 该实验是探究氢气的可燃性(性质);B 该实验是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C 该实验是探究物质的导电性;D.该实验是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填C;主要目的都是探究物质的性质。

实验室现有石灰石、稀硫酸、高锰酸钾、稀盐酸、二氧化锰、火柴、木块、钥匙、镊子及图1仪器:

(1)利用上述所给仪器、药品以及补充的一种用品_____和一种仪器_____可以制取一种气体。
(2)利用所给药品和仪器可以制取另一种气体,请填写所选上述仪器序号_____,请写出制取该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图2是实验室制备并证明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
Ⅰ.请将制备并证明该气体性质的装置图补充完整____________;
Ⅱ.B装置内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瓶内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A瓶内②_____,气体压强_____,大于外界大气压,在_____的作用下,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与B中的水反应生成_____(填化学式)的缘故。

【答案】棉花 试管 ①②⑦⑧ CaCO3+2HCl═CO2↑+H2O+CaC12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气体增多 变大 压强差 H2CO3
【解析】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试管口需要放一团棉花,防止过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所以补充的一种用品棉花和一种仪器试管可以制取一种气体;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所以所选上述仪器序号是①②⑦⑧,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O2↑+H2O+CaC12;
(3)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B装置内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瓶内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A瓶内气体增多,气体压强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与B中的水反应生成H2CO3的缘故。

A、B、C、D、E分别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它们的部分反应和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或“”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且省略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条件),已知其中A、D均为黑色固体,且A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1,B是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通常情况下C、E是无色气体。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B_____C_____E_____;
(2)写出E转化为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写出C通过化合反应转化成E的现象_____。

【答案】CuO H2O CO CO2 CO2+ Ca(OH)2 =CaCO3↓+ H2O 无色气体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解析】
A是黑色固体,其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1,氧化铜是黑色固体,其中铜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64:16=1:4,故A是氧化铜,B是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故B表示水,C是无色气体,能与氧化铜反应,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时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C可能是一氧化碳,C能与E相互转化,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故E可能是二氧化碳,D是黑色固体,能与二氧化碳相互转化,能与氧化铜反应,故D是碳,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1)A是氧化铜,化学式为:CuO;B是水,化学式为:H2O;C是一氧化碳,化学式为:CO;E是二氧化碳,化学式为: CO2;
(2)E是二氧化碳,E转化为B反应可以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3)C是一氧化碳,能与氧气点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会观察到无色气体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某化学小组对可燃物燃烧需要哪些条件产生了兴趣,于是进行了以下相关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同学们查阅了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它们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探究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A和B。

(解释与结论)实验A中能观察到铜片上的实验现象为_____燃烧,产生_____火焰,放热,_____,暗红色固体_____。
根据上述现象甲同学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说法,那么乙同学的结论应该是_____。
(表达与交流)与A装置相比,B装置一个显著的优点是_____,A、B两个实验所用的探究方法均为_____。
(归纳与总结)最后同学们结合上述实验讨论得出了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

【答案】白色固体 黄白色 产生大量白烟 不燃烧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环保 控制变量法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并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析】
解释与结论:
实验A中能观察到铜片上的实验现象为白色固体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放热,产生大量白烟,暗红色固体不燃烧;红磷与白磷都与氧气接触,温度都为60℃,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红磷没有燃烧,白磷燃烧,根据该实验现象乙同学的结论应该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表达与交流:
B装置中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没有排放到空气中。与A装置相比,B装置一个显著的优点是:环保或操作简单;A、B两个实验所用的探究方法是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A、B两个实验所用的探究方法均为:控制变量法。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根据以下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求解乙同学继续实验时生成氯化钾质量(X)的比例式_____;
(3)甲同学实验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_;
(4)甲、乙同学实验中分解氯酸钾的质量比为_____;
(5)乙同学实验变化前后装置内固体物质质量变化情况为_____。

【答案】2KClO32KCl + 3O2↑ = 4.8g 1:2 先减少,后不变
【解析】
(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2)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x=14.9g
(3)完全反应后得到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2.35g,其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0g,则甲同学实验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32.35g﹣10g﹣14.9g=7.45g,是乙同学实验生成氯化钾的一半,则甲同学实验生成氧气的质量是4.8g。
(4)生成氧气的质量之比为1:2,甲、乙同学实验中分解氯酸钾的质量比为1:2。
(5)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乙同学实验变化前后装置内固体物质质量变化情况为先减少,后不变。

©2021-2022咋考网版权所有,考题永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