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咋考网 > 高中 > 高一 > 历史 > 上册 > 开学考试 >

2019年高一历史上半年开学考试相关

高一历史开学考试(2019年上半年)无纸试卷

1984年7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指出:“面向21世纪,在日本人一致同意前提下,大胆触动过去意见纷纭或回避触及的问题,重新形成统一看法,以促进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堂堂正正地前进,推动国家的发展。”该首相之所以有此认识,主要是基于
A. 日本政府已能正视历史
B. 日本右翼势力的兴起
C. 美国放松对日本的控制
D. 日本综合国力的提高

【答案】D
【解析】分析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话中,所谓的“大胆触动过去意见纷纭或回避触及的问题”、“堂堂正正地前进”等信息表明随着经济的崛起,日本要求摆脱雅尔塔体系的控制、成为世界政治大国的愿望,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

“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与此材料相关的时代背景是
A.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B. 二战胜利结束
C. 美苏冷战局面形成
D. 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C
【解析】题文的“1961年8月23日”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美苏之间的争斗不断增强,导致柏林墙出现,故C项正确;A项是1917年发生;B项是1945年发生;D项是1962年发生。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A. 治粟内史
B. 参知政事
C. 御史大夫
D. 枢密院

【答案】C
【解析】
御史大夫设立于秦朝时期,负责监察百官,是最早“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官职,故C正确;治粟内史是秦和西汉初期管理国家财政的官吏,参知政事设立于北宋,分割丞相的行政权,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ABD均与“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无关,排除。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C.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答案】D
【解析】
由表格可以看出,出身“平民”“贫寒家庭”的进士比例较高,说明两宋、明清科举制度使一般的平民百姓有了参政的机会,促进了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扩大了官吏来源,故D正确;依据材料中表格数据可得出进士中只有不到一半出身于平民或贫寒家庭,A错误;“完全”“公平、公正”,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排除B;材料的隐含信息说明部分官员仍来自社会上层,“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与题意不符,排除C。

2015年4月中国驻印尼大使发表讲话以纪念60年前具有“历史性进步”的一次会议。当年的会议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为主题,堪称首次提出南南合作思想。那次会议最突出的成果是
A.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 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
C. 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D.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60年前具有“历史性进步”的会议是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答案为A项。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在1961年,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是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均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列宁说:“俄国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俄国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这表明
A.俄国二月革命后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俄国农奴制是二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根源
C.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沙皇专制和帝国主义战争激发二月革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从材料“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可知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D。

下列一组图片与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这组图片表明

A. 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B.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 中国政府始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D. 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一反映了中苏结盟,图二反映了中美关系改善,图三反映了中苏关系正常化,这些 图片表明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所以本题选D,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也是不合理的,C与图片不符合。

下图反映的时期,我国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A. 郡国并行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行省,反映的是行省制度,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郡国并行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行省而非分封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郡县,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舵手一易齐桨稽,革命从此上新途。”其中“舵手一易齐桨稽”是指
A.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B. 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C.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答案】C
【解析】由题干“红都”、“湘江”等可知,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舵手一易齐桨稽,革命从此上新途”指的是长征期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C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是在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时,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与题干时间和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政协“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 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 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C. 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 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材料中强调“协助国家机关”“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反映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职能发生转变。

钱穆在《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中说:“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 科举制度可以杜绝官场的腐败
B.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产生民国用人弊病的根本原因
D. 科举制度被废除是“预备立宪”的结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反映出废除科举制后出现的用人问题,因此,钱穆的观点是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B项正确。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中法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A
【解析】1840年英国以中国的虎门销烟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史称“鸦片战争”。故答案为A项。中法战争是1883年法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甲午战争是1894年日本对中国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八个国家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排除B、C、D项。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可知,这场战争是1894年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故答案为C项。《南京条约》是中英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排除A项;《北京条约》是英法对中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排除B项;《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排除D项。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说:“1898年事变的主要意义在于,这是激进派自上而下进行变革的一场实验,它仿照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模式,但以失败而告终。由此看来,……按部就班进行改革则成功之日遥遥无期,相比之下,倒是剧烈的革命也许更有成功的可能”。作者旨在说明
A. 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选择
B. 改革失败之根源在于照搬日本模式
C. 自上而下的变革不适合中国国情
D. 维新变法对改变近代中国作用有限

【答案】A
【解析】从材料“1898年事变的主要意义在于……按部就班进行改革则成功之日遥遥无期,相比之下,倒是剧烈的革命也许更有成功的可能”可以看出1898年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说明了改良的道路不适合当时的中国,革命取代改良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选择,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改革失败之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CD两项强调的是改革——戊戌变法,而材料的主旨是强调革命。故CD排除。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 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 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 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D. 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答案】D
【解析】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能作为担保人,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调整,妇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说明罗马法不是死的,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故D项正确;罗马法是为了保护奴隶主利益而存在的,不是为了充分保护平民利益,这也不是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妇女地位和男子平等,故B项错误;罗马法在实际判决中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是任意裁判的,故C项错误。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置了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这是广州建置的开始。当时的任嚣
A. 虽由中央政府任命但有一定的自治权
B. 是郡的行政长官但无权任免所辖县区的县令
C. 在获得官职的同时也得到一定的封地
D. 享有世袭的权利但必须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秦朝秦始皇设置了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根据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规定,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和拥有封地,代表中央管辖地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表现.故ACD错误;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守无权任免县令,故选B。

“超国民待遇”原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对外企来华投资给予的一种优惠政策的说法。其实,这种待遇在近代中国就已经出现。史学界认为: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对列强而言,则是在中国国土上取得了超国民待遇。据此解读,下列条款中外国取得“超国民待遇”典型的表现是( )
A.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B.在沿海沿江增开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C.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A、C项有利于中国的外交近代化,B项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不属于超国民待遇;D项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使得外国在华企业享有了更多的特权,而产品不需要向中国缴纳海关关税,故选D选项。

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失败后的“供词”中说:“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爵王——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巨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对这段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谴责外国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B. 表彰陈玉成、石达开的功绩
C. 推卸失败责任
D. 正确总结了失败的客观原因

【答案】A
【解析】材料“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可知洪仁玕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得到了洋人的帮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人华尔率领的洋枪队联合清军一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答案选A。BC两项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还有清政府的镇压,材料“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表述欠妥,排除D。

下列有关中国明朝的内阁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制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们都是国家最高的行政机构
②明内阁没有独立的行政权力而英责任制内阁有独立的行政权力
③明内阁由皇帝任命,英责任制内阁则由首相提名任命
④明内阁是封建专制王权的辅政机构,英责任制内阁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明朝内阁不是决策机构,也不是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是行政机构,掌握行政权。英责任制内阁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由内阁首相提名任命,故②③④正确,①错误。故选C。

商纣王有个同母的哥哥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立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法力争,认为生微子启时母亲为妾,生纣王时母亲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后来纣成为商王。这说明商朝时期(  )
A.宗法制度影响很大 B.分封制度有待完善
C.神权观念十分浓厚 D.内部权力争斗激烈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纣之所以成为商王,在于其母亲的地位高贵,在于其嫡子得地位,这说明商朝时期宗法制度影响很大,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所确立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
B. 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C. 宪法授予皇帝巨大的权力
D. 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答案】A
【解析】
试题本特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所谓的不彻底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它带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故BCD都能体现;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赋予了议会立法权只是立法权受到行政权的控制,议会的作用很小,A说法错误,故选A。

分析我国宋未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A. 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
B. 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
C. 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 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对古代文化的发展不是制约作用,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是西方殖民侵略导致的,B项错误;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无法说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项错误;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体现政府通过官方教育加强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D项符合题意。故选D。

—战后,威尔逊总统亲自参加《凡尔赛和约》的谈判,但该条约遭到了参议院的否决,使美国不能成为国际联盟的成员国。参议院此举
A. 加强了国会的立法权力
B. 反映了立法权已超越行政权
C. 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
D. 体现了其与总统间权限不明

【答案】C
【解析】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总统对外缔结条约,需要征得参议院的同意,参议院否决总统支持的条约,是其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的体现,故C项正确;参议院此举并没有加强国会的立法权力,也不能反映立法权超越行政权,故AB项错误;参议院此举体现了其与总统间权限的明确性,故D项错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据新华网报道:当地时间2015年9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习近平就下阶段中美关系发展提出重要建议,强调要推动中美关系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奥巴马表示,两国在很多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在诸多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愿同中方就相关问题保持密切协调。双方同意继续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对华政策。为此,中国政府基于怎样的国际形势,在外交方面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一、二,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举例说明。
(3)据材料二、三,归纳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政策:敌视中国的政策。(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封锁中国”)形势: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方针:“一边倒”。
(2)变化: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
行动: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原因:美国霸权地位严重衰落(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美国经济衰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
(4)因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世界形势(世界格局);台湾问题。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对华政策可以从材料中的“敌视北京”中去找答案。中国政府是基于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而实行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方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主要突出主动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即可。具体的例子主要包括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等相关史实均可。
(3)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要多方面进行分析,例如,美国方面经济衰退、美苏争霸不利于美国等,中国方面中国国力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此类问题多角度多方面分析即可。
(4)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国家地位、台湾问题等均是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中美之间的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非常敏感的因素。

古代东西方政治文明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官制,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如汉,唐那样的地方分权时代,抑或明清那样的的高度粜权时代,都没有改变帝王的独裁专制性质。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材料二公民大会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五百人议事会作为常设机构,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材料三(欧洲)古典文化中的民主和法制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可以说,中世纪的民主和法律体系,以至近现代社会的民主和法律体系,都是在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经过发展和演变而确立起来的。
一苏格拉底
材料四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也就是参政、议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权利……
——一郭小凌《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官制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制度的积极意义。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识,指出雅典民主制的的局限性。

【答案】(1)特点:帝王专制独裁,官制为帝王独裁服务
(2)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3)积极意义①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之上民主运作的新方式。②有利于正确决策、修正错误③有利于群众监督,防止以权谋私。④推动雅典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4)局限:雅典民主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官制的主要特点在材料一中的“都没有改变帝王的独裁专制性质”这句话中直接找到答案即帝王专制独裁,官制是为帝王独裁服务的。
(2)“公民”大会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体现的是雅典民主制度的人民主权,“抽签选举”体现的则是雅典民主制度的轮番而治,所以两个特点就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3)雅典民主制度的积极意义按照材料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公民大会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作为常设机构等体现的是雅典民主制度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了民主运作新方式等。
(3)雅典民主制的的局限性主要从享有民主权力的人少,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人、妇女、奴隶等均没有民主权力,只是奴隶主对奴隶的专政等之类的答案均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没有一战,何来五四?”要认识五四的起源,必须追溯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人的中国观和世界观造成巨大冲击。自此以后,民族主义因此成为中国的主旋律,加入国际社会变为平等一员,成为许多中国人的共同追求。但是巴黎和谈的失败,使得这种希望完全破灭,于是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材料二又有学者从新史料中发现更为重要的动因,是1918年9月北京政府与日本政府之间的秘密协定,日本给中国军阀政府2000万日元的贷款,以获取在山东修建两条铁路、在各要塞驻军,以及训练指挥中国路警的权利。在北京的指示下,中国驻日公使章宗祥“欣然同意”这些条款。日本带着这些秘密条约来到凡尔赛,自信能在山东问题上获胜。留日学生“从日本人学到的近代知识和从他们得到的轻蔑对待,混合了他们自己对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政策的愤恨,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意识”。因此,在当时的爱国运动中,他们很自然的走在前列。留日学生爱国斗争对国内的影响,也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运用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五四运动原因”的观点进行探讨。
(要求:观点明确,充分运用材料及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材料一认为,五四运动直接与一战相关,没有巴黎和会的刺激就未必有五四运动的发生。
态度: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全面。五四运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合力的结果。
论证:国际因素:(1)帝国主义对华侵加剧,必然激发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反帝情绪的高涨;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道路。
国内因素:(1)北洋军阀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主权,阶级矛盾尖锐;
(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提供了阶级条件;
(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4)留日学生爱国斗争的影响和推动。
综上:并非仅是巴黎和会失败才有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关于五四运动原因的全面认识,应把偶然事件放进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去寻找隐藏着推动历史发展的必然因素。
【解析】根据材料一的“但是巴黎和谈的失败,使得这种希望完全破灭,于是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说明材料一认为,五四运动直接与一战相关,没有巴黎和会的刺激就未必有五四运动的发生。但是从材料二“留日学生爱国斗争对国内的影响,也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看出,材料一的观点不全面,五四运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合力的结果。在确定观点之后,根据所学有关史实如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反帝情绪的高涨、十月革命的影响、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留日学生爱国斗争的影响和推动等方面来论证说明。解答本题首先要观点明确,然后充分运用材料及史实进行评析,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2021-2022咋考网版权所有,考题永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