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咋考网 > 高中 > 高二 > 地理 > 上册 > 月考试卷 >

2022年高二地理上半期月考测验相关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1年高二上半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在线练习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多少 B.蒸发量的多少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2】有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答案】
【1】C
【2】A
【解析】
【1】图中四大区域是指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明显这是根据干湿状况来划分,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由当地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决定,因此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2】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这四个区域属自然区域,自然因素的变化具有明显渐变性,因此区域界线不是明确的,A符合题意。四大区域各自内部干湿状况相似,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B不符合题意。四大区域干湿状况不同,因此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C不符合题意。四大区域中,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因此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D不符合题意。

下图表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产品、服务联系及其两者的差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乡村景观复杂,城市景观简单 B.乡村功能多样,城市功能单一
C.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 D.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
【2】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其主要原因是( )
A.第二、三产业不断衰退 B.大城市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下降
C.大城市环境恶化以及老城区地价上涨 D.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带动作用

【答案】
【1】D
【2】C
【解析】
【1】
(1)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因此城市景观比乡村景观复杂,A选项错误,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因此城市功能多样,乡村功能相对单一,城市为乡村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故B、C错误。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故D选项正确。
【2】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发达图车的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大城市环境恶化以及老城区地价上涨,C对。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高;第二、三产业并没有衰退,而是不断发展;城镇地域对乡村地域产生带动作用,ABD错。故选C。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乡村差别的理解和掌握。

下图是“某区域不同时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该区域20世纪80年代初聚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聚落沿河流、交通线分布明显
B. 受地形影响,聚落间联系不便
C. 聚落间均有便捷交通线路相连
D. 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
【2】下列不属于该区域20多年来发生的明显变化的是(  )
A. 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B. 矿产资源得到开发
C. 旅游业的兴起
D. 再城市化明显

【答案】
【1】 A
【2】 D
【解析】
该组试题以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难度适中。
【1】左图表示20世纪80年代初,结合图例可以看出,该时段该地聚落主要是沿河流或交通线分布,A正确。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且有河流或乡村土路相连,彼此联系较为方便,B错误。聚落间主要是乡村土路,不属于便捷的交通线路,且部分聚落间没有土路相联通,C错误。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南地区,D错误。
【2】从左右两图的对比可知,该地区交通线路由乡村土路变成公路,交通条件明显改善,A错误。该区域矿产资源周围开始出现居民点,说明矿产资源得到了开发,B错误。该地区温泉周围出现了居民点,说明温泉得到开发,发展了旅游业,C错误。该城市居民点规模逐渐扩大,形成城镇,说明处于城市化过程中,没有出现再城市化,D正确。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是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四个不同的阶段,简单来说四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分别向城市、郊区、乡村、城市集中。其中城市化和再城市化人口迁移方向相同,均为由乡村向城市迁移,但发生阶段不同,城市化之后出现了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人口由城市向外迁移,之后城市进行调整,部分人口回迁至城区,称为再城市化。

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依照各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把全国大致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划分西、中、东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依据是
A.经济发展速度 B.经济结构
C.经济发展水平 D.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
【2】下列省区中与所属经济地带对应一致的是
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
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
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
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

【答案】
【1】C
【2】D
【解析】
该题考查我国三大经济带的划分依据,包括省区。
【1】经济地带又称超级经济区,是经济区划的最高层地域单元,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全国经济开发程度、经济技术发展总体水平,对全国地域进行战略性、长远性的概略划分,将全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所以主要依据是经济发展水平,C对。自然资源、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都可作为依据,但不是最主要的依据,A、B、D错。
【2】我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带所包括的省区,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中部: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西部:新,甘,青,藏,宁,陕,川,渝,贵,滇。由此判断吉林不在东部,A错。内蒙古属于中部,不是西部的,B错。江西属于中部,不是东部的,C错。只有D对。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向北递减
B.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
C.乙地区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劣
D.丙地区区位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交通落后
【2】区位指数为10~20的省级行政区有( )
A.山西、陕西、宁夏 B.甘肃、宁夏、重庆
C.陕西、宁夏、重庆 D.山西、宁夏、河南
【3】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 B.中、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具有区位优势
C.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 D.中、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发展速度快

【答案】
【1】C
【2】A
【3】C
【解析】
【1】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区位指数总体分布特征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故A项错误;我国东南沿海区位指数高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等,B选项错误;乙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严寒,自然环境恶劣,指数低,C正确。丙地区区位指数低,原因是丙处地形支离破碎,联系不便,另外河湖众多。故选项C正确。
【2】
读图可知,图中区位指数10-20的区域以白色表示,结合我国行政区划图,涉及到的省份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四川、贵州、云南,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
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短缺,A错误。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较东部地区具有没有区位优势,B错误。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C正确。由于东部地区地理位置和政策的优势,中、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发展速度慢。D错误。故选C。
本题考查不同地区的区位指数大小及影响因素,主要据图回答即可。

读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箭头Ⅰ表示的是( )
①资金②信息③劳动力④自然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如果该图表示我国近十年来东、西部间的产业转移,则( )
A.箭头Ⅱ不可能表示高技术产业 B.区域甲有廉价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
C.区域甲将先进入高科技产业阶段 D.区域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迅猛发展

【答案】
【1】B
【2】B
【解析】
【1】
图甲中城市数量少,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中,西部地区具有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东部地区则向西部地区输出资金、技术等。③④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
根据图中城市数量,可判断图甲为西部地区,图乙为东部地区。乙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技术水平较高,箭头Ⅱ有可能表示高技术产业,A不符合题意。产业转移首先转移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域甲位于西部,经济落后,劳动力价格低,有廉价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故B正确。区域甲发展的晚,经济水平低,进入高技产业阶段的时间晚,C不符合题意。区域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转移到区域甲,这里产业升级,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而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D不符合题意。故选B。
本题解题读图是关键,根据图中的城市数量规模和发展状况,可以判断甲城市数量少且相互间联系少,应位于西部地区;乙城市数量多,城市间联系密切,应位于东部地区。

近期国家水利部专家提出设想,南水北调工程可以把调水变为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据此完成各题。
【1】若“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①增加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 ②充分发挥西南地区水力资源的优势 ③在西北地区增加灌溉面积,全面发展耕作业 ④破坏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2】下列河流属于南水北调西线输出河段的是( )。
A. 怒江 B. 澜沧江
C. 雅砻江 D. 汉江

【答案】
【1】C
【2】C
【解析】
【1】由材料可知,由于西南地区水电调入西北地区,使西北地区水力发电比例降低,增加了下游地区的黄河输水量,利于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可以充分发挥西南地区丰富的水能优势。
【2】雅砻江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输出河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大量迁入内地。 这种产业迁移(  )
A. 是第三产业的迁移 B. 是技术指向型产业的迁移
C. 阻碍了迁入地的城市化进程 D. 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

【答案】D
【解析】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不属于第三产业,A错误;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产业的转移,B错误;促进了迁入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C错误;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D正确。

我国国家林业局透露,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沙化土地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 436 km2转变为目前的年均净减少1 717 km2。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西北地区最常见的荒漠化类型是(  )
A. 喀斯特荒漠化 B. 水蚀荒漠化
C. 风蚀荒漠化 D. 盐渍荒漠化
【2】形成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原因是 (  )
①距海洋远 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 ④纬度高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
【1】C
【2】D
【解析】
【1】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力大,因此风蚀作用是最主要的荒漠化成因。故C正确。
【2】我国西北地纬度较高,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②错误。纬度因素主要影响热量,对降水影响不大,④错误。西北地区地处内陆,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使得各大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①、③正确,故D正确。
本题难度较低,解题主要抓住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成因,抓住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即可。

发菜贴于荒漠植物的下面,因其形如乱发,颜色乌黑,得名“发菜”,是一种藻类植物,其营养价值并不很高。但因发菜与“发财”谐音,迎合了部分食客的心理,造成发菜的市场价格非常高。在挖取发菜时,需要连牧草草根一并挖起。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单在内蒙古因采挖发菜而沙化的草场面积已经相当于两个香港,使之成为荒漠化的一个重灾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除了挖取发菜外,还有( )
①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②过度樵采导致土地荒漠化③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④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关于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的自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气候干旱,地表水丰富,河流发育良好
C.大风日数多,地表沙质沉积物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D.这里的高山地区冰川作用显著

【答案】
【1】D
【2】C
【解析】
【1】
水蚀是雨水或流水侵蚀,而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蚀不严重,故①错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土地荒漠化,故②正确。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农业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故③正确。酸雨主要出现在南方地区,故④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
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导致荒漠化加剧,但人口问题非自然原因,故A错误。气候干旱,地表水较少,河流发育差,故B错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地表沙质沉积物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故C正确。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应以风力作用为主,故D错误。故选C。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熟悉并掌握。

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下列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中合理的是( )
A.旱作农业区——减少用水数量
B.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C.干旱地区——多打机井,加大开发水源力度
D.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

【答案】A
【解析】
旱作农业区,减少用水数量,节约用水,A正确。草原牧区要合理放牧,保护湿地、草地资源,B错误。干旱地区,植树种草,保护环境,保护性开发地下水资源,C错误。改革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防冶土壤盐碱化,应是半干旱农作区,D错误。故选A。

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
①地势坡度较大②植被破坏③土层疏松、直立性较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D
【解析】
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植被破坏,保持水土能力下降,②对。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都为高原地形,地势坡度较小,①错。土层疏松、直立性强是黄土高原特征,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③错。两地都是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④对。故D对,ABC错。故选D。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 形态 B. 土壤类型 C. 坡向 D. 物质组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读图分析能力。田的修筑,使沟谷发育的山坡形态发生了改变。土壤类型是自然和人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坡向是不易改变的,物质组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故答案选A。

阅读下列诗句,①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②所谓依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等你随船从海深处回来,当潮汐卷走我的心事和无奈,我把信封好邮进大海。
完成下列各题。
【1】诗句描述的是湿地景观的是(  )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2】诗句描述的地理事物具有调蓄洪水功能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目前,诗句①描述的景观在不断减少,这将造成周围区域(  )
①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 ②旱涝灾害加剧 ③生活质量下降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
【1】C
【2】C
【3】D
【解析】
【1】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诗句描写的依次是河流、河流、湖泊和深海,海洋中只有浅海区才是湿地。①②描述的为河流,属于湿地,故①②对;③描述的为湖泊,属于湿地,故③对; ④描述的为深海,不属于湿地,故④错。 故①②③对,答案选C项。
【2】湖泊具有调蓄洪水的功能,河流是洪水通道,大海是洪水的归宿。①描述的是河流,②描述的是河流,③描述的是湖泊, ④描述的是深海,因此C正确,ABD错误。
【3】①描述的景观是河流,,属于湿地的一种,湿地减少将造成自然灾害加剧、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导致耕地的质量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故②③④对,答案选D项。
湿地的价值:
生态方面: 1、调控径流,蓄洪防旱;2、涵养水源,净化水质;3、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4、保护生物、丰富物种;5、(特指红树林)抵浪固岸。
经济方面: 1、提供动植物产品;2、提供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 3、提供水运(通航)能力;
社会方面:1、观光旅游,2、教育科研,3、历史价值。

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保护日。下图为“北京市湿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小题。

【1】北京市湿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建设 B.垃圾填埋
C.全球变暖 D.泥沙淤积
【2】增加北京市湿地的有效措施是(  )
A.上游山区退耕还林,涵养水源
B.水库清除淤泥,扩大库区容量
C.加强管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D.合理规划,挖建景观河池

【答案】
【1】A
【2】D
【解析】
【1】据图可知,北京市湿地面积和所占城市用地比例都在减少,说明湿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设。故选A。
【2】据题意可知,选项中只有挖建景观河池才可以增加北京市湿地面积。故D对。

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鄱阳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下列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C.降解污染物,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调蓄洪水,减少自然灾害
【2】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答案】
【1】B
【2】B
【解析】
【1】
湿地为很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故A错误;湿地变为耕地会破坏湿地的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故B正确;湿地能够降解污染、净化水质,故C错误;湿地能够调蓄河流径流量,使径流变化减小,减少洪涝灾害,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
【2】
鄱阳湖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对其影响比较缓慢,近50年湿地大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为人类活动导致的,近50年湖区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所以围湖造田是其最主要原因;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气候变干都不是主要原因;近50年湖区地壳并未出现明显抬升,故ACD错误,所以该题选B。
湿地的作用:维持生物多样性,拦蓄洪水,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持水土,保持生态平衡,净化水质,增加空气湿度,减少温室效应。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棉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材料二 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材料三 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分析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加工部门转移到新疆,把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保留在原地的原因。
(2)分别说出产业转移对新疆、浙江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答案】(1)新疆:①接近原料产区(或原料丰富);②土地租金低;③劳动力价格低。浙江:①接近东部科技发达区,人才聚集;②具有稳定的消费市场(或原有的销售渠道好,或消费市场广阔);③易于获取市场信息。
(2)对新疆:①增加就业机会;②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③促进经济发展。对浙江: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②加速经济发展。
【解析】
纺织服装的生产部门转移到新疆,将接近原料产区。新疆土地租金低,劳动力价格低,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产业转移对迁入地区影响是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1)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棉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纺织服装的生产部门转移到新疆,将接近原料产区,降低原料运输成本。新疆经济水平低,土地租金低,劳动力价格低,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浙江位于东部沿海,接近东部科技发达区,人才聚集,有利于产品的研发设计。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区,具有稳定的消费市场,销售渠道好,市场广阔。信息网络技术发达,易于获取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动态,所以产品营销部门保留在原地。
(2)产业转移使新疆的产业部门增多,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部门迁出,对浙江的影响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速经济发展。

下图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分析回答。

(1)图中数码表示的箭头含义分别是:①是______,②是_____,③是______,④是______。
(2)简述④工程产生的原因?
(3)②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简述其对西部地区的产生的影响?

【答案】(1)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
(2)受季风降水的影响,水资源南多北少;华北地区人口众多,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水资源短缺
(3)有利: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沿线地区减轻薪柴的需求,有利于植被保护。
不利:天然气开发及管道建设会破坏植被及表土,带来生态破坏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资源跨区域的调配,考查对图表信息的提取,难度较小。
(1)由图可知,①是由山西输电到华东和华北地区,是西电东送,②是西气东输,③主要从长江上游输送水电,为西电东送,④是从长江输水到华北,为南水北调。
(2)④为南水北调,主要是缓解我国华北地区缺水。实施此工程的原因是水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予的水资源不匹配。也就是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南方有余,北方不足;北方工农业生产较发达,人口稠密,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3)②是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的影响主要包括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有利: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天然气的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沿线地区的能源结构,减少沿线地区对薪柴的需求,提高对植被的保护。不利:工程的建设和管道的铺设,会破坏地表及植被,会对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统计,我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含风蚀),已占到国土面积的33.1%。水土流失不但加剧了我国人地矛盾,加剧洪涝灾害,而且还成为我国最大的环境公害之一。

(1)据图指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的特征?
(2)从自然与人文角度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3)针对水土流失,提出防治性措施?

【答案】(1)特征: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交界处,集中在黄土高原和云贵地区。
(2)①地势起伏大,坡度陡;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土质疏松,土层浅薄;④植被稀疏,保持水土能力差;⑤经济落后,过度农垦、放牧、樵采、工矿建设等经济活动破坏植被及地表结构等。
(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植树造林,调整农牧业结构,解决农村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禁止过度开垦,;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过程中重视环保等。
【解析】
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分布、原因、防治措施。难度较小。
(1)从图上的分布可知,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区、云贵高原区,主要发生在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交界处。
(2)这里发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区,地势起伏大,坡度陡;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疏,保持水土能力差;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云贵高原,土层浅薄,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容易水土流失。人文原因:这些地区生态脆弱,经济落后,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活动破坏了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及工矿建设破坏了地表结构。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技术,建设农、林、牧、渔结合的大农业;改善农村能源供应,发展省柴灶、建设沼气池、营造薪炭林等;退耕还林还草,积极营建水土保持林;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中,有计划地堆放表土,实施护坡工程;改善落后地区的经济状况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生态保护意识。

阅读图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水河,为西江上游的别称,流域内山岭连绵,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它的梯级开发已被我国政府列为国家重点开发项目。
材料二:珠江流域图

材料三:洞庭湖面积变化图

(1)说明红水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洞庭湖的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
(3)如何保护洞庭湖?

【答案】(1)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水量大;地形崎岖,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2)植被破坏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使湖床太高,湖面减小;围湖造田
(3)退田还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清理泥沙、加固干堤、疏通河道、移民建镇
【解析】
本题考查河流水能丰富原因和湿地的保护。难度较小。
(1)红水河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上游山岭连绵,地形崎岖,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从图可看出,洞庭湖的面积不渐缩小,主要原因有:人口增多,对粮食需求增多,导致围湖造田;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使入湖水量减少;上游植被的破坏,导致入湖泥沙增多,湖床升高,湖面积减小。
(3)根据洞庭湖的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保护洞庭湖的主要措施有:退耕还湖;在上游开展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清理湖区的泥沙,疏通河道;移民建镇,保护湖区。

©2021-2022咋考网版权所有,考题永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