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1届高三上册开学考试历史免费试卷完整版
学派 | 主张 |
儒家 |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
道家 |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
墨家 |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
法家 |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
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
【答案】A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构建何种政治秩序是当时各学派探讨的主题。各学派提出不同主张都是为了“治”,即治理好天下,构建稳定的政治局面,故选A;儒家不提倡变革,B错误;法家不强调民本,C错误;官僚政治重要的特征是官员的任命和选拔不再依据血缘,与题干无关,D错误。
律法 | 主要内容 |
《田律》 | 及时以书面形式汇报降雨量和受益田地的面积以及受灾的面积,中央政府严密关注生产进度等 |
《厩苑律》 | 规定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奖罚制度十分明确,如牛因劳累而腰围每瘦一寸,主事者受笞打十下的惩罚等 |
《仓律》 | 对不同身份人的口粮定量都做了严格明确规定等 |
A.农业上的精耕细作 B.品法律体系十分完备
C.经济管理的法制化 D.户籍管理较为严密
【答案】C
【解析】
根据“中央政府严密关注生产进度”、“评比耕牛”、“对不同身份的人的口粮都做了明确规定”等信息可知当时政府设置各种法律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管理,说明经济管理法制化,故选C;材料反映的主要是秦朝的律法,没有体现农业的精耕细作,排除A;材料仅有经济管理的法律,因此不能说明法律体系完备,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管理,不是户籍管理,排除D。故选C。
① | 在今土库曼斯坦境内属于公元前4世纪的居民点遗址中,发现有葡萄籽核。 |
② |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大宛国首府贰师城,即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 |
A.公元前4世纪中亚能酿造葡萄酒 B.大宛国向汉朝学习葡萄种植技术
C.西汉时期大宛国已能够食用葡萄 D.西汉时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中原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大宛国首府贰师城,即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和材料“在今土库曼斯坦境内属于公元前4世纪的居民点遗址中,发现有葡萄籽核”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大宛国已能够食用葡萄,C正确;有葡萄籽核,并不能证明能酿葡萄酒,排除A项;材料中的信息没有体现向汉朝学习的内容,排除B项;大宛国不在中原地区,排除D项。
A.城市发展受制于政治因素 B.城市的经济职能薄弱
C.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缓慢 D.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
【答案】A
【解析】
略
A.与传统儒家执政理念相背离 B.蕴含了进行社会改革的愿望
C.猛烈地抨击了八股取士制度 D.表达了实行民主政治的请求
【答案】B
【解析】
根据“今天下之大患,莫大乎贫”“必以厚生为本”可知,顾炎武认为百姓贫困是天下大患,要关注民生,体现了进行社会改革的愿望,故选B;材料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A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八股取士制度,排除C;材料信息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D。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答案】D
【解析】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的宫廷乐舞,为集大成之作。材料中显示,该舞原为印度佛教舞曲,经过西域传入后,融合了中国传统宫廷舞蹈的特点,形成了世人所熟知的霓裳羽衣舞。这说明唐朝时期,文化兼收并蓄,推动唐朝艺术异彩纷呈,故选D;文化交融并不是文化趋同,并非谁消灭谁,故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三教合一,故排除B;C的说明过于片面和绝对,故排除。
A.推动了新疆的工业化进程 B.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体现了政府重视边疆开发 D.反映了自然经济的破产
【答案】C
【解析】
清政府在新疆设省,并成立蚕桑局,指导蚕桑生产,说明政府重视边疆开发,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蚕桑生产,与工业化无关,排除A;B夸大了材料现象的影响,排除;材料现象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一定程度上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但“自然经济的破产”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
航线次数 | 长江 | 北洋 | 上海——宁波 | 上海——福州 | ||||||||||||||
Ⅰ | Ⅱ | Ⅲ | Ⅳ | Ⅰ | Ⅱ | Ⅲ | Ⅳ | Ⅰ | Ⅱ | Ⅲ | Ⅳ | Ⅰ | Ⅱ | Ⅲ | Ⅳ | |||
招商局 | 55 | 42 | 38 | 40 | 60 | 44 | 44 | 37 | 55 | 50 | 50 | 50 | 55 | 50 | 50 | 50 | ||
太古 | 45 | 38 | 35 | 35 | — | 28 | 28 | 32 | 45 | 50 | 50 | 50 | — | — | — | — | ||
怡和 | — | 20 | 27 | 25 | 40 | 28 | 28 | 31 | — | — | — | — | 50 | 50 | 50 | 50 | ||
A.暴露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 B.提高了轮船招商局的行业地位
C.反映了洋务派的妥协与退让 D.客观上有维护中国权益的意义
【答案】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对航运业的垄断,达到了与洋商争利的效果,在客观上有维护中国权益的意义,D正确;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是未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材料未涉及,A排除;材料未涉及轮船招商局的行业地位,B排除;英国的太古、怡和轮船公司是在轮船招商局的冲击下才签署的相关协议,C排除。故选D。
人数 | 乡民迁出总人数 |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
1820~1849年 | 29 | 29 | 0 | 0 |
1850~1879年 | 72 | 15 | 49 | 8 |
1880~1911年 | 156 | 0 | 118 | 38 |
A.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强 B.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C.主动融入了世界市场 D.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答案】B
【解析】
题干表格内容所反映的时间段是1820年到1911年,即清朝末年,地点是广东沿海某地,即东南沿海地区,再结合题干表格中所列举的三个时间段,可知“乡民迁出总人数”不断增加,“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和“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都呈现出增多趋势,而“迁至他乡种田人数”不断减少,还出现了“0”的现象,据此可知,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不断入侵,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人们的谋生手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故选B项;题干表格仅是反映了人们“离乡谋生”的变化情况,没有涉及农产品商品化现象,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是被动性的,而不是主动的融入,排除C项;题干表格反映的是“居民离乡谋生情况”,不是城市化现象,排除D项。
A.使清末商人的国家民族意识增强 B.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推动了商会联动机制的政治化 D.导致晚清政府的商业政策转变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清廷制订颁布了《商律》,随后在当地由不同籍贯和不同行业的商人组成的新型商会出现,这类新式商人团体明显打破了传统工商业‘行帮壁垒’森严的弊端。”可知,这一现象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例如,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际关系,无法得出国家民族意识增强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新型商会政治化的信息,排除C项;晚清政府的商业政策转变是渐进的,并非是由《商律》一蹴而就的,排除D项。
A.天朝上国观念已被摒弃 B.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C.兴办洋务成为社会共识 D.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答案】D
【解析】
1861—1900反对西学并诉诸文字的士大夫人数是意识到并忧虑“中国变局”的士大夫人数的50—100倍,可见当时中国近代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故选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朝上国观念被摒弃和兴办洋务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C;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下,西学反而能不断得到传播发展,B不符合题意,排除。
A.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理性认知 B.先进知识分子致力于中西文化融合
C.“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影响深远 D.民主和科学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晚清思想界领军人物梁启超的思想经历了“儒学本位”“科学万能”,再到“二者不可相互取代”的历程,实际上反映了他从推崇儒学到科学,最后转向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反映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反思历程,A正确;材料中梁启超最终强调东西文化各有侧重,不可相互取代,而不是说明二者融合,排除B;题干中梁启超思想的变化实际上摒弃了“中体西用”思想观念,排除C;D项说法不符合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的思想主张,排除。
A.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转型 B.完善了中国传统科学体系
C.改善了中国社会的风气 D.动摇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答案】A
【解析】
西方近代科技成果的传入带来中国数学、化学等学科的规范化和进步,说明有利于推动中国科技的转型,故选A;西方科技的传入导致了中国传统科学的转型,而非体系完善,排除B;科技的转型不一定带来社会风气的改善,排除C;D项说法过于夸张,无从体现,排除。故选A。
A.提倡民主科学 B.批判伦理纲常
C.呼吁人的解放 D.倡导文学革命
【答案】C
【解析】
“自由之人格”“介在我与世界中间的家园、阶级、族界,都是进化的障碍……应该逐步废除”“我是我自己的”都体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呼吁自我解放,即人的解放,C正确;题干主旨与民主科学无关,排除A;题干所列观点中并未明确指向传统伦理纲常,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
| 城市绝对贫困线(元) | 农村绝对贫困线(元) |
1989 | 1433 | 972 |
1991 | 1525 | 1040 |
1993 | 1923 | 1238 |
1997 | 3123 | 1985 |
2000 | 3115 | 1934 |
A.政府扶贫力度不断提高 B.城乡贫困人口减少
C.城乡收入水平差距拉大 D.改革开放成就显著
【答案】D
【解析】
贫困线是指城镇居民基本生活必须消费的最低费用线,是衡量城镇居民个人或家庭是否处于贫困状态的数量界线,表格数据表明,城市、农村绝对贫困线大致呈现增长趋势,说明随着改革开放成就显著,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民众能得到更多实惠,故选D;A项中“不断提高”不符合2000年,排除;贫困线的增长等同于贫困人口减少,排除B;城乡贫困线无法体现城乡收入水平差距,排除C。
A.城邦公民的基础逐步扩大 B.自然经济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C.城邦与公民互为存在条件 D.城邦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属于城邦的人”可知,城邦是公民的载体,再据“城邦……就是…….一个公民集体”可知,公民是城邦的主体,因此可知二者互为存在条件,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城邦公民来源的变化,无法看出其基础是否逐步扩大,排除A项;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据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识可知,雅典商品经济发达,其并非自然经济,排除B项;集体荣誉感指的是一种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自觉地为集体尽义务、做贡献、争荣誉的道德情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A.奠定了西方法治精神的基础 B.提供了西方社会生活的规范
C.描绘了西方近代社会的蓝图 D.束缚了西方法律文化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题干认为近现代西方人们的信念和生活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西方文化就是法律文化,可见罗马法对现代西方的重大影响在于其奠定了现代西方的法治精神,A正确;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法律,因此其不能提供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规范,排除B;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律,因此其不可能描绘近代西方社会蓝图,排除C;罗马法的法律原则和精神为西方法律文化奠定了基础,而非束缚西方法律的发展,排除D。
A.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B.是近代欧洲殖民扩张的结果
C.导致了非洲地区长期落后 D.说明宗教改革助推欧洲扩张
【答案】B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欧洲殖民活动的展开,荷兰、法国等西欧人移民非洲,形成长期掌握南非政权的新种族,说明布尔人的形成是近代欧洲殖民扩张的结果,B项正确;布尔人是荷兰裔与法裔、德裔混合而成的非洲居民,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无关,A项错误;导致非洲长期落后的是欧洲的殖民掠夺而非新种族布尔人的形成,C项错误;布尔人多信新教不能说明欧洲殖民扩张的动力是宗教改革,D项错误。
A.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扩张性 B.认识到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
C.揭示了传统文明消亡的危害性 D.强调了殖民主义影响的进步性
【答案】B
【解析】
关于英国殖民活动对印度社会发展的影响,从1853年肯定其 “革命”性,到1879 年认识到“印度村社等传统制度存在着发展动力”,英国殖民者的行为“不是使当地人民前进,而是使他们后退”,可知,马克思的认识有了发展,看到了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明扩张性的“批判”,A项错误;材料没有揭示出传统文明消亡的危害性,C项错误;材料的整体和核心不是要强调殖民主义影响的“进步性”,D项错误。
A.得益于近代科学的确立 B.全面阐释了人文主义精神
C.有助于科学世界观形成 D.使人们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答案】C
【解析】
自然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自然科学是自然哲学的高度发展和自然延伸阶段,自然哲学的发展促使人们用科学方式去探索和认识世界,这有助于科学世界观的形成,C正确;A项因果颠倒,排除;启蒙运动全面解释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排除B; 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A.区域集团化放缓 B.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两极格局的形成 D.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D
【解析】
二战后,各国用共同体的理念进行联合,来处理具体问题或实现区域联合,“共同体”使用更加广泛,这恰恰是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反映,D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共同体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这些共同体理念有些表明区域的联合,这反映了区域集团化的加强,排除A;冷战后,多极化趋势加强,B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并没有反映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表现,排除C。
1月24日 | 国际教育日 |
3月21日 | 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 |
4月25日 | 世界防治疟疾日 |
6月20日 | 世界难民日 |
A.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加剧 B.世界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应对
C.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起决定作用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
【答案】B
【解析】
“国际教育日”“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等世界节日的设置,反映出当今世界在这些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而每年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的单项主题活动日正是全球加强合作解决问题的一种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经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建议”开展相关活动,并不是只有联合国,排除C项;材料强调世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没有体现世界的格局,排除D项。
A.旨在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黑暗统治 B.揭示了工人被机器异化的命运
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国社会的现实 D.否定了改造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作,宣扬人性是善良的,严刑峻法只能使人更加邪恶,抨击了造成社会压迫的“法律和习俗”,小说虽然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国社会的现实,故选C项;旨在抨击“法律和习俗造成的社会压迫”,排除A项;小说没有描写工人在工业社会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排除B项;作者通过塑造米里哀主教感化冉·阿让这一情节,在于阐明仁爱感化是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反对严刑峻法,排除D项。
A.《波斯人信札》 B.《巴黎圣母院》
C.《等待戈多》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C
【解析】
从“意识流方式的个性表现”“文学的断裂”等信息可知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特征相同,《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作品,故选C;。A属于启蒙主义文学,注重理性;B项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注重情感和理想;D项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一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劳动责任制,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责任制引发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解解体,乡村政权建制恢复。在城市,中央逐渐减少工业品计划管理品种、采用多种购销方式、建立城乡互相开放的流通体制,逐步明确企业的自主权,普遍推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相当程度解决了企业吃国家、职工吃企业的问题,1981年全国基本消除财政赤字,1982年工业超计划增长。12月,新通过的《宪法》以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作了肯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79年,英国保守党上台执政,首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撒切尔夫人任命货币主义政治家担任经济决策要职,逐年降低货币发行量,紧缩公共开支,提高银行利率。1983年,通过膨胀率从1980年的21%降至3%。此外,政府还鼓励自由竞争和发挥市场调节机制,撤销物价管理委员会,废除180多项限制经济生活的规定。1981—1987年,政府将国企转为私有,职工减员60万,所有转为私有的公司都增加了利润,这一举措带动了国民经济全面发展。1985年以来,政府计划对社会保障实行全面改革,削减福利津贴。1985—1989年间,英国生产率共增长18.9%,在欧美国家中居第一位,被称为“撒切尔奇迹”。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史》,人民出版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英两国经济领域呈现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济体制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答案】(1)同:都通过政府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都重视市场的调节作用;都扩大企业的经营权;经济发展都取得重大成果。
异:中国的经济变革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开始,英国的首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中国始终重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英国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中国经济体制突破了单一的公有制,英国扩大了私有化程度;中国更加强调责任制,英国更注重自由竞争;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尚未提上日程,英国因经济原因缩减政府福利开支。
(2)扩大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推动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企业活力增强;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经济取得重大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解析】
(1)第一小问相同点,据材料一“中共中央明确指出”和材料二“英国保守党上台执政,首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可知都通过政府手段干预经济发展;据材料一“采用多种购销方式、建立城乡互相开放的流通体制”和材料二“政府还鼓励自由竞争和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可知都重视市场的调节作用;据材料一“逐步明确企业的自主权”和材料二“撤销物价管理委员会,废除180多项限制经济生活的规定。1981—1987年,政府将国企转为私有”可知都扩大企业的经营权;据材料一“1981年全国基本消除财政赤字,1982年工业超计划增长”和材料二“这一举措带动了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可知经济发展都取得重大成果。第二小问不同点,据材料一“责任制引发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解解体,乡村政权建制恢复”可知中国的经济变革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开始,据材料二“英国保守党上台执政,首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可知英国的首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据材料一“逐步明确企业的自主权,普遍推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可知中国始终重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强调责任制,据材料二“政府还鼓励自由竞争和发挥市场调节机制,撤销物价管理委员会,废除180多项限制经济生活的规定”可知英国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更注重自由竞争;据材料一“新通过的《宪法》以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作了肯定”可知中国经济体制突破了单一的公有制,据材料二“政府将国企转为私有”可知英国扩大了私有化程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尚未提上日程,据材料二“政府计划对社会保障实行全面改革,削减福利津贴”可知英国因经济原因缩减政府福利开支。
(2)可以从生产者、企业、国家等方面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据材料一“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等等”可知扩大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据材料一“相当程度解决了企业吃国家、职工吃企业的问题”可知企业活力增强;据材料一“1981年全国基本消除财政赤字,1982年工业超计划增长”可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经济取得重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思想解放。
材料 科学发展的研究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
下表是世界科学中心转移概况
世界科学中心 | 依据 | |
汤浅光朝:平凡社年表 | 赵红州: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 |
意大利 | 1540—1610年 | 1540—1620年 |
英国 | 1660—1730年 | 1660—1750年 |
法国 | 1770—1830年 | 1760—1840年 |
德国 | 1810—1920年 | 1840—1910年 |
美国 | 1920年至今 | 1910年至今 |
——摘编自潘建峰等《钻石模型——解读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更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阐述: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带动商品贸易的发达,为其科学革命打下基础;文艺复兴宣传了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带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这些条件促使意大利在16世纪成为世界科学中心。17世纪四十年代,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政府重视科学技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大学教育发展及教育理论的创新为科学中心向英国转移提供了巨大支撑。所有这些促使英国在17—18世纪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综上所述,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需要具备诸多条件,是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这道开放性题以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论述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根据给出的材料提出一个问题,并结合知识加以论述。就提出问题来说,既可着眼于材料的整体,也就是要综合所有材料来进行分析,找出全部材料能够反映出的一个共同的本质问题,以此提炼出一个论题;也可着眼于材料的局部来进行分析,然后提炼出一个论题——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世界强国的崛起促使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等论题,在论述的时候,我们要将题干列举的的科学中心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自己所拟定的论题,按照时序进行论述,论述时一定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桑弘羊主持财政经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桑弘羊的财政经济改革。
【答案】(1)政府财政空虚;农民穷困,激化社会矛盾;豪商大贾威胁统治;汉武帝的支持。
(2)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攻收入;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中“汉武帝时,由于大事兴作,巨款开支,不仅使汉初七十年间的积蓄为之一空”可知政府财政空虚;由“广大农民由于繁重的赋税徭役和豪强豪商的盘削,加上连年天灾,纷纷破产流亡”等信息可知,农民贫困,社会矛盾激化;根据“豪商大贾们……操纵冶铁、煮盐、铸钱等生产部门”可知,豪商大贾威胁统治;由“汉武帝……重用‘兴利之臣’,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这其中尤以桑弘羊最受信任”等信息可知,桑弘羊主持财政经济改革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
(2)评价:根据材料中“征收财产税”,“扩大公田数量,出租给农民并收税”,“将民众迁往汉帝国新占领的土地上耕种”,“推行五铢钱,打击私铸行为;盐铁收归官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桑弘羊的财政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并且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统治循序;由“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法、市易法就是脱胎于桑弘羊设置的均输、平准,历代以来实行的专卖政策也是出自他的盐铁官营之法”等信息可知,其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