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咋考网 > 高中 > 高三 > 生物 > 下册 > 月考试卷 >

2020年高三生物下册月考测验相关

河南省2020-2021年高三8月质量检测巩固生物题免费在线检测

绿叶海天牛可以利用啃食藻类时“偷”来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从而维持生活。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叶绿体是动植物细胞都能产生及利用的细胞器
B.摄入的食物都会被摄食者消化、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C.该动物的研究可为解决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提供相应的信息
D.“偷”来的叶绿体可在海天牛的细胞中完成其自身蛋白质的更新

【答案】C
【解析】
自养生物:能够自己制造有机养料的生物,如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还有一些营光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异养生物:不能够自己制造有机养料,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养料生活的生物,如,所有的动物,还有营腐生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A、叶绿体在绿叶海天牛中可以被利用,但不能产生,A错误;
B、绿叶海天牛摄入叶绿体后并没有消化分解为小分子,B错误;
C、植物的叶绿体可在动物细胞内继续起作用,且没有排斥,可为解决器官移植时的免疫排斥提供有用信息,C正确;
D、叶绿体内部分蛋白质的更新需要自身基因以及藻类细胞核基因的共同控制,D错误。
故选C。

如图为某生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⑥可判断该生物是低等植物
B.③是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及加工车间
C.DNA聚合酶与DNA通过②的方向相反
D.若标记某种氨基酸,则标记物可出现在④③⑦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为线粒体,②为核孔,③为内质网,④为核糖体,⑤为细胞膜,⑥为中心体,⑦为高尔基体。据此作答。
A、该细胞没有细胞壁,有中心体,应为动物细胞,A错误;
B、③是内质网,内质网是一种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不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B错误;
C、DNA聚合酶通过核孔由细胞质进入细胞核中,参与DNA的复制,但是DNA不能通过核孔进细胞质中,C错误;
D、经标记的氨基酸,可能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直接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及分泌的细胞结构有④核糖体,③内质网、⑦高尔基体、⑤细胞膜,D正确。
故选D。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小液流法”估测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甲与乙两组试管相同且依次编为1~6号,对应的试管编号中加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实验步骤和结果如图和表(注:甲烯蓝可使蔗糖溶液变蓝,忽略甲烯蓝对蔗糖浓度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乙组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加入的蔗糖溶液浓度/mol•L-1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蓝色小滴
升降情况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蔗糖溶液浓度,变量是蓝色小滴升降情况
B.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15~0.20mol·L-1之间
C.乙组的1~3号试管中,试管3内的蓝色小滴下降速率最慢
D.显微观察发现,甲组试管4中的黑藻叶片细胞内叶绿体分布最密集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如果甲试管溶液浓度上升,蓝色小滴在乙管的无色溶液中将下沉,如果甲试管溶液浓度下降,乙中蓝色小滴将上浮;如果甲试管溶液浓度不变,乙中蓝色小滴将均匀扩散。
A、本实验采用质壁分离的原理探究黑藻细胞液的浓度,实验的自变量是蔗糖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蓝色小滴升降情况,A正确;
B、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15~0.20mol·L-1之间,B正确;
C、乙组试管1、2、3中蓝色小滴下降的原因是甲组1、2、3试管中黑藻叶片的细胞液浓度大于蔗糖溶液浓度,细胞吸水,导致试管中蔗糖溶液浓度上升,蓝色小滴密度大于乙组相同编号试管内溶液的密度,由于3号试管失水少,蔗糖溶液浓度变化小,故下沉最慢,C正确;
D、乙组试管4、6中蓝色小滴均下降原因是甲组4、5、6试管中黑藻叶片的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细胞失水,导致试管中蔗糖溶液浓度下降,蓝色小滴密度小于乙组相同编号试管内溶液的密度,故6号试管中黑藻叶片细胞内叶绿体分布最密集,D错误;
故选D。

下列关于教材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可用甲基绿染色液对子叶进行染色
B.同一洋葱鳞片叶中的细胞在30%蔗糖溶液中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C.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时,叶绿素b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小而位于滤纸条最下端
D.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显微观察时视野中绝大多数细胞具有细胞核

【答案】A
【解析】
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分离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随着层析液扩散的快,反之扩散的慢,因此将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分离的结果:胡萝卜素扩散的最快、其次叶黄素、再次叶绿素a、扩散最慢的是叶绿素b。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和观察,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配成,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由于在整个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处的时间最长,因此视野中会观察到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的间期。
3、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实验原理是: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A.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应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对子叶进行染色,A错误;
B.同一洋葱鳞片叶中的不同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完全相同,所以在30%的蔗糖溶液中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B正确;
C.分离绿叶中色素的原理是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叶绿素b溶解度最小,所以处于滤纸条的最下端,C正确;
D.因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间期时间最长,分裂期时间短,所以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显微观察时,视野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核膜、核仁在细胞前期解体消失,D正确。
故选A。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通过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色情况来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类型
B.常对农田进行中耕松土,可促进植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C.种植农作物时要“合理密植”,这样可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D.适当增施农家肥和通风,有利于提高温室大棚中农作物的产量

【答案】A
【解析】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用于检测CO2,其与CO2反应,由蓝变绿再变黄。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提高作物的产量需要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促进光合作用的措施有:增加光照、增加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A、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都会产生CO2,可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A错误;
B、对农田中耕松土可促进根系细胞的呼吸作用,从而促进细胞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B正确;
C、种植农作物时要“合理密植”,是要求每株植物都能得到充足的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并保证空气流通,让作物能够得到充足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
D、农家肥经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产生CO2,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CO2的浓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进而提高温室大棚中农作物的产量,D正确。
故选A。

人树突状细胞(DC)具有树枝状的突起,该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其实,未成熟DC不具有树枝状的突起,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摄取抗原时变为成熟DC,成熟DC具有激活T细胞的能力下列关于DC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未成熟DC与吞噬细胞具有相似的功能
B.造血干细胞、未成熟DC均是未分化的细胞
C.DC树枝状突起的形成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D.未成熟DC变为成熟DC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B
【解析】
1、造血干细胞是未完全分化的细胞,其经过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血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吞噬细胞与特异性免疫:

3、根据题意可知,人树突状细胞(DC)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未成熟DC不具有树枝状的突起,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摄取抗原时变为成熟DC,成熟DC具有激活T细胞的能力,因此其功能类似与吞噬细胞。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未成熟DC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摄取能力,吞噬细胞也有此功能,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造血干细胞是由其他细胞分化而来的,未成熟DC是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B错误;
C.DC表面的树枝状突起是直接由细胞膜形成的,故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C正确;
D.未成熟DC变为成熟DC也是细胞分化的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B。

如图表示某动物器官中一个细胞连续分裂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细胞正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
B.乙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后导致基因重组
C.丙细胞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丁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其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答案】C
【解析】
题图分析,图中甲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其中的着丝点排在细胞中央赤道板部位,此期为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图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图丁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在细胞中央赤道板的位置,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但结合染色体的组合可判断图丁细胞为第一极体。
A、由图可知,甲细胞的染色体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应为有丝分裂的中期,A错误;
B、乙细胞中若发生交叉交换,则应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导致基因重组,B错误;
C、随着纺锤丝的牵引,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正确;
D、因为图示是一个细胞连续分裂的图像,根据丁细胞中的染色体来源可判断丁细胞是由丙细胞的较小部分形成的,应称为第一极体,D错误。
故选C。

牵牛花自交的子一代表现型及比例是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7:3:1:1,高茎和矮茎分别由基因A、a控制,红花和白花分别由基因B、b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亲本产生基因型为aB的雌雄配子均不育
C.F1高茎红花中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占4/7
D.F1中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测交后代可能无矮茎红花

【答案】D
【解析】
由题意知,高茎、红花为显性,高茎红花的基因型为A_B_,高茎白花的基因型为A_bb,矮茎红花的基因型为aaB_,矮茎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红花A_B_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7:3:1:1,是9:3:3:1的变式,说明亲本高茎红花的基因型是AaBb,且存在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AB、根据F1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出现上述比例的原因最可能是亲本中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不育,AB错误;
C、F1高茎红花的基因型有1AABB、2AABb、1AaBB、3AaBb,其中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占3/7,C错误;
D、若F1中高茎红花植株(AaBb)aB花粉不育,则该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测交后代不会出现矮茎红花,D正确。
故选D。

下列关于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整合到R型菌DNA中后会改变其嘧啶比例
B.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并与R型菌混合培养后,培养基上无S型菌
C.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可以用乳酸菌代替大肠杆菌
D.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感染烟草使其患病,说明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活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A、格里菲思提出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其实质就是DNA,S型菌的DNA整合到R型菌的DNA上其嘧啶碱基和嘌呤碱基的比例都不会发生改变,仍各占1/2,A错误;
B、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DNA的功能丧失,将导致活的R型菌不能转化为S型菌,B正确;
C、T2噬菌体是专一性寄生在大肠杆菌中的,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由RNA和蛋白质构成,仅用RNA侵染烟草的实验,并不能得出RNA就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应再增加一组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侵染烟草的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B。

美国科学家通过调整普通碱基G、C、A、T的分子结构,创建出四种新碱基S、B、P、Z。其中S和B配对,P和Z配对,连接它们之间的氢键都是三个。随后,他们将合成碱基与天然碱基结合,得到了由8种碱基组成的DNA。实验证明,该DNA与天然DNA拥有相同属性,也可转录成RNA,但不能复制。下列关于合成的含8种碱基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DNA分子中磷酸、五碳糖、碱基三者比例为1:1:1
B.该DNA以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为基本骨架,具有稳定的双螺旋结构
C.因该DNA分子不能复制,所以其只能贮存遗传信息,不能传递遗传信息
D.含x个碱基对的该DNA中含有y个腺嘌呤,则该DNA中氢键个数为3x-y

【答案】C
【解析】
1、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紧扣题干信息“S和B配对,P和Z配对,连接它们之间的氢键都是3个”、“该DNA与天然DNA拥有相同属性,也可转录成RNA,但不能复制”答题。
AB、由题干信息可知,合成DNA与天然DNA拥有相同属性,说明它仍具有稳定的双螺旋结构,即以脱氧核苷酸为单体,磷酸和五碳糖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故该DNA分子中磷酸、五碳糖、碱基三者比例为1:1:1,AB正确;
C、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由DNA到DNA的传递,也包括由DNA到RNA的传递,由题干知,该DNA分子不能复制但能转录故也能传递遗传信息,C错误;
D、含有x个腺嘌呤,而腺嘌呤和胸腺嘧啶配对,且两者之间有两个氢键,其余碱基对间均有三个氢键,故该DNA中的氢键数为(x-y)×3+2y=3x-y,D正确。
故选C。

如图表示中心法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②与③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存在差异
B.图中①②⑦所需原料相同,但所需酶不同
C.⑤④过程只能在遗传物质为RNA的病毒中完成
D.③过程产生的tRNA可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答案】C
【解析】
题图分析、图示表示中心法则,其中①表示DNA分子的复制,②表示单链DNA到双链DNA过程,③表示转录过程,④表示RNA的转录过程,⑤表示R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⑥表示翻译过程,⑦表示逆转录过程。其中逆转录和RNA分子的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A、③过程存在A-U、C-G、T-A、G-C的碱基配对方式,②过程存在T-A、G-C的碱基配对方式,A正确;
B、①②⑦过程的产物都是DNA,因此,这些过程的原料均为脱氧核糖核苷酸,但是⑦过程所需酶为逆转录酶,①②过程需DNA聚合酶,B正确;
C、④RNA转录和⑤RNA分子的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C错误;
D、③过程是转录过程,该过程也可发生于线粒体、叶绿体中,其产物是RNA,包括mRNA、tRNA和rRNA,因此,③过程产生的tRNA可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正确。
故选C。

卡尔曼综合征(单基因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被收录在我国发布的《第一批罕见病》中。如图为卡尔曼综合征家族遗传系谱图,其中Ⅱ3白化病的携带者,假设白化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要调查卡尔曼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应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
B.由Ⅰ1和Ⅰ2正常,Ⅱ1患病,可判断卡尔曼综合征为伴隐性遗传病
C.若Ⅰ1不携带卡尔曼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则Ⅱ2与Ⅱ3再生一个孩子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1/2
D.若Ⅰ1和Ⅰ2都是卡尔曼综合征的携带者,则Ⅱ2与Ⅱ3再生一正常男孩的概率是201/404

【答案】C
【解析】
遗传系谱图11和12正常,Ⅱ1患病,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但仅根据题干不能确定该疾病的具体遗传方式。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A、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A错误;
B、由Ⅰ1和Ⅰ2正常,Ⅱ1患病,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但是不能确定该病是伴X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B错误;
C、若Ⅰ1不携带卡尔曼综合征的致病基因说明卡尔曼综合征为伴X隐性遗传病,由此可知,Ⅱ2与Ⅱ3的基因型分别是XBXb、XbY,他们再生一个患该病孩子的概率是1/2,不患该病的孩子为1/2,又因Ⅱ3为白化病的携带者,且白化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则a=1/100,A=99/100,则Ⅱ3中Aa占(2×1/100×99/100)/[(99/10×99/100)+(2×1/100×99/100)]=2/10,Ⅱ2与Ⅱ3所生孩子患白化病的概率为1/4×2/101=1/202,只患一种病孩子的概率是(1/2)×(1-1/202)+(1/202)×1/2=202/404=1/2,C正确;
D、若Ⅰ1和Ⅰ2都是卡尔曼综合征的携带者,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2与Ⅱ3的基因型分别是Bb、bb,他们再生一个患该病孩子的概率是1/2,正常的占1/2,又因他们生出白化病的概率是1/202,则他们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2×201/202×1/2=201/808,D错误。
故选C。

用基因型分别为 BBDDGGHH、 bbddgghh(四对基因独立遗传)的甲、乙两个品种进行如图所示的育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过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一般从F2开始选育
B.②过程获得的丁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16
C.培育的新品种可与丙品种进行基因交流,戊植株高度不育
D.⑤是通过秋水仙素在细胞分裂时抑制着丝点分裂而实现的

【答案】D
【解析】
由图可知,①②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经过杂交→自交→选优→自交;③④⑤为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先花药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
A、过程①和②称为杂交育种,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杂交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种,因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A正确;
B、②过程获得的丁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2)4=1/16,B正确;
C、新品种与丙品种都是二倍体,能进行正常的基因交流,而戊为单倍体,减数分裂过程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故高度不育,C正确;
D、⑤过程可以通过低温或秋水仙素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来实现,D错误。
故选D。

马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典范,其现存品种约有200多个。北美洲是马的起源和演化中心,然而,最晚到大约两万年前,马却在北美洲彻底灭绝了下列相关推测或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丰富的马化石是研究马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B.北美洲的马不会因为捕食者的捕食而彻底灭绝
C.若达尔文研究马的进化,则他会认为种群是马进化的基本单位
D.现存的200多个品种马的所有基因并未构成一个种群基因库

【答案】C
【解析】
1、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A正确;
B、捕食通常不会导致物种灭绝,B正确;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观点,C错误;
D、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D正确。
故选C。

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依次升高
B.通过血浆、组织液运输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是激素
C.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血浆渗透压和排尿量均不会发生变化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相互交换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A、摄入过多过咸的食物后,组织液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将导致细胞内水分较多地进入组织液,故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也会升高,A正确;
B、对人体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物质中,激素、CO2等可通过血浆及组织液运输,B错误;
C、由于血浆的无机盐浓度和生理盐水的浓度接近,故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基本不变,但一段时间后排尿量会增加,排出一定量的水和盐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D错误。
故选A。

北师大研究团队发现自突触的兴奋传导机制,为深入揭示一些脑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自突触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元的轴突与自身的树突或胞体形成的突触连接,如图所示,其中A、B、C为作用位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A点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大于钾离子
B.刺激C点时,引起胞体反应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C.为检测到自突触引起的突触后膜反应可选择切断B点
D.自突触的形成具有细胞特异性,可降低神经元的反应性

【答案】D
【解析】
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导致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导致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根据题意识图分析可知,图中神经元的轴突与自身的树突或胞体形成的突触连接,,图中无论刺激A、B、C中的哪一点,都会引起兴奋的双向传导,且刺激C点时,兴奋可以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至A、B点、树突和胞体,也可以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从C点传递至胞体。
A.刺激A点时,该点兴奋,钠离子大量内流,A正确;
B.刺激C点时,兴奋可通过神经纤维和轴突传递到胞体,神经纤维上兴奋以电信号传导,突触处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作用于胞体,B正确;
C.为检测自突触可引起突触后膜的反应,可切断B点,阻断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引起的变化,C正确;
D.因自突触只出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其形成具有细胞特异性,兴奋可持续在该神经元传递,从而提高神经元的反应性,D错误。
故选D。

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散热量增加与产热量增加的时间同步
B.人从寒冷环境进入温暖环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和负反馈调节
C.一个人从持续高烧到退烧的过程中,身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始终是相等的
D.人在寒冷环境下,立毛肌收缩、骼肌不自主战栗是促进产热的主要途径

【答案】B
【解析】
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量和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A、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散热量增加与产热量增加的时间不同步,首先是散热量增加,A错误;
B、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分级和负反馈调节,B正确;
C、人体退烧的过程中,散热量大于产热量,C错误;
D、人在寒冷环境下,因甲状腺激素增加引起的代谢加快是调节体温的主要途径,D错误。
故选B。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指出,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人用狂犬病疫苗的抗原有效浓度低,且存在造假行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为增加记忆细胞和抗体数量,需要重复接种狂犬疫苗
B.接种狂犬疫苗后,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都将参与免疫反应
C.某人注射该疫苗可能不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D.人体内某些浆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有识别该疫苗的糖蛋白

【答案】D
【解析】
1、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正规的狂犬病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后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能特异性抵抗狂犬病病毒的抗体。当狂犬病病毒入侵人体时,该抗体将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并通过吞噬细胞将病毒清除。
2、体液免疫过程:

A.重复接种狂犬疫苗,能增加记忆细胞和抗体的数量,A正确;
B.接种狂犬疫苗后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都将参与免疫反应,B正确;
C.由于抗原有效浓度低,注射该疫苗可能会使机体不能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C正确;
D.人体内的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D。

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实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甲

22.30

1.70

浮水植物乙

8.51

0.72

沉水植物丙

14.61

2.22



A.N和P元素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流动形式与C元素相同
B.由表格数据可知,投放浮水植物甲和沉水植物丙有利于净化水体
C.植物甲和丙投放到水体中会导致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方向改变
D.该水体可净化一定量的N和P,说明该生态系统通过正反馈调节维持其稳态

【答案】B
【解析】
由表数据可知,浮水植物乙其单位面积N和P的吸收量都相对较低,不适合用来净化水体;浮水植物甲和沉水植物丙其单位面积N和P的吸收量都相对较高,且这两种植物处于不同水层,相互之间的竞争较少,有利于净化水体。
A、C元素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气体的形式流动,而N和P元素以离子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中,A错误;
B、由分析可知,浮水植物甲和沉水植物丙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和P的吸收量都相对较高,有利于净化水体,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不会因浮水植物甲和沉水植物丙的投放而发生改变,C错误;
D、该水体能对一定量的N和P进行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于负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B。

蚜虫是世界上繁殖最快的昆虫,其种类众多,中国约有1100种,蚜虫用腹部管状结构吸食植物汁液,其天敌有瓢虫、昆虫病原真菌等,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释放一种有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A,从而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蚜虫的种类众多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种群的多样性
B.蚜虫与宿主之间是寄生关系,与天敌之间是捕食关系
C.人为释放物质A可增大蚜虫被捕杀的概率,属于生物防治
D.因与蚜虫同一营养级的动物多,蚜虫的同化量远小于植物的同化量

【答案】D
【解析】
1、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害虫的防治方法包括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蚜虫的种类众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A错误;
B、因蚜虫吸食植物汁液,与宿主为寄生关系,其天敌有瓢虫昆虫病原真菌等,关系为捕食或寄生,B错误;
C、人为释放物质A会使蚜虫逃避,降低被捕杀的概率,C错误;
D、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第二营养级不仅有蚜虫,还有其他动物,因此蚜虫与植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10%,D正确。
故选D。

如图为水分胁迫对草莓不同叶位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可用_______________表示净光合速率。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的主要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2)若给草莓供应H218O,则可以在草莓叶肉细胞中的__________(除水之外的无机物)中找到18O;若想知道18O最早出现在何种物质中,请写出探究实验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度胁迫时对净光合速率影响程度_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严重胁迫,此时中位叶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明显高于下位叶,试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4)草莓汁常用于酸奶制作的辅料,现有一批过期的酸奶,其中可能含有乳酸菌或酵母菌的一种,请你利用草莓汁(含葡萄糖)设计一实验进行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单位时间内)二氧化碳吸收速率或氧气释放速率或有机物的积累速率 H2O的光解、 氧气、二氧化碳 给草莓供应H218O(他条件适宜),分组逐渐缩短检测放射性物质的时间,直到出现一种放射性物质即为最早出现含18O的物质 小于 下位叶较中位叶接受到的光照弱,光合速率低,但它们的呼吸速率几乎相同 (4)在无氧条件下,将该过期酸奶接种于灭菌后草莓汁中培养,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则为酵母菌,否则为乳酸菌(或能产生酒味的为酵母菌,否则为乳酸菌)
【解析】
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即;(2)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以及C5等有机物。
2、植物的总光合速率(也即是总光合作用强度)= 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植物的总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根据数据题中的关键词作判断:
(1)如果光合强度用葡萄糖的量表示,那么,“产生”、“合成”或“制造”葡萄糖的量是指总光合强度,而“积累”、“增加”或“净产生”葡萄糖的量则指的是净光合强度。
(2)如果光合强度用CO2的量表示,那么,“同化”、“固定”或“消耗”CO2的量表示的是总光合强度,而“从环境(或容器)中吸收”或“环境(或容器)中减少”CO2的量则指的是净光合强度。
(3)如果光合强度用O2的量表示,那么“产生”或“制造”O2的量指的是总光合强度,而“释放至容器(或环境)中”或“容器(或环境)中增加”O2的量则指的是净光合强度。
3、识图分析可知,水分胁迫会导致草莓不同叶位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且轻度胁迫对净光合速率影响程度小于严重胁迫,其中在水分胁迫的情况下,中位叶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明显高于下位叶,推测由于遮挡,下位叶较中位叶接受到的光照弱,光合速率低,但它们的呼吸速率几乎相同,因此中位叶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明显高于下位叶。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净光合速率可以用O2释放速率或CO2吸收速率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的主要反应是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反应,即
(2)若给草莓供应H218O,则H218O在光反应中分解出18O2,且H218O可以参加细胞呼吸过程,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参与反应,生成C18O2,因此可以在草莓叶肉细胞中的氧气、二氧化碳中找到18O;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若要想知道18O最早出现于何种物质中,可以给草莓供应H218O(他条件适宜),分组逐渐缩短检测放射性物质的时间,直到出现一种放射性物质即为最早出现含18O的物质。
(3)由图可知,轻度胁迫对净光合速率影响程度小于严重胁迫;中位叶能接收到比下位叶更多的光照,因此中位叶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下位叶。
(4)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鉴定过期的酸奶中可能含有乳酸菌或酵母菌的一种,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在无氧条件下,将该过期酸奶接种于灭菌后草莓汁中培养,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则为酵母菌,否则为乳酸菌(或能产生酒味的为酵母菌,否则为乳酸菌)。

植物激素对作物雄性不育的发生及育性转换起重要的调节作用,科研小组以无雄穗系I17春季(I17sp)秋季(I17au);正常系N17春季(N17sp)、秋季(N17au)玉米为材料,研究了雄性不育品系中相关激素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玉米幼嫩的芽、叶部位,__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IAA;秋玉米无雄穗不育品系I17au叶片中的IAA含量在苗期、抽雄期、花粒期均____________相应的春季不育品系I17sp及正常系N17sp、N17au。
(2)IAA亏缺与雄性不育密切相关。IAA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会影响IAA的含量。花粉中这两种酶的活性都比较低,使其IAA浓度过高,较高浓度的1AA会使活性很强的花粉处于一种代谢水平很低的状态,推测这一过程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IAA含量高的组织和器官是营养物质输入的“库”,因此不育系组织中IAA亏缺势必引起物质合成和运输的不足,从而导致____________。
(3)图2中ABA在秋季不育品系组织中的含量____________可育品系。结合图1和图2及影响IAA合成、含量的因素,推测ABA在影响花粉发育中发挥作用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表明,玉米雄穗的发生还受日照长度和温度的调控,通常在高温或短日照下无雄穗发生,表现为雄性不育。结合本实验,由此说明对玉米雄性不育的调控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色氨酸 (显著)低于 可减少贮藏养分的消耗(合理即可) 花粉发育异常和败(不)育 高于 可能通过提高相应部位的1AA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以降低不育品系相应部位的IAA含量(ABA可能通过影响1AA的代谢而影响花粉败育,合理即可) 多种植物激素代谢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解析】
分析左图,I17sp、N17sp、N17au叶片中的IAA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均相差不大,而I17au叶片中的IAA含量在苗期、抽雄期、花粒期均显著少于其他三种。分析右图,I17sp、N17sp、N17au叶片中的ABA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均相差不大,但随着发育时期的进行,ABA的含量均为增加的趋势,I17au叶片中的ABA含量在不同时期均显著高于其它三种。
(1)在玉米幼嫩的芽、叶部位,色氨酸可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为IAA;由左图的柱形图可知,秋玉米无雄穗不育品系I17au叶片中的IAA含量在苗期、抽雄期、花粒期均低于相应的春季不育品系I17sp及正常系N17sp、N17au。
(2)较高浓度的1AA会使活性很强的花粉处于一种代谢水平很低的状态,进而可减少贮藏养分的消耗(合理即可)。IAA含量高的组织和器官是营养物质输入的“库”,因此不育系组织中IAA亏缺势必引起物质合成和运输的不足,从而导致花粉发育异常和败(不)育。
(3)由图2柱形图可知,ABA在秋季不育品系组织中的含量高于可育品系。结合图1和图2中数量关系以及影响IAA合成、含量的因素,推测ABA在影响花粉发育中发挥作用的机理可能是:ABA通过提高相应部位的1AA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以降低不育品系相应部位的IAA含量。
(4)玉米雄穗的发生不仅受多种激素的影响还受日照长度和温度的调控,说明对玉米雄性不育的调控是多种植物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小熊猫主要生活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中有竹子的地方,喜食竹笋、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其他小动物昆虫等,发情期雌雄个体往往发出特有的求偶声,雌性还会排出带有气味的分泌物,吸引雄性,一般5到7月产仔。研究人员对甲、乙、丙三个小熊猫种群的年龄等级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小熊猫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___________法,科研人员在两个月份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为A、B,其中A明显高于B,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若某次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小,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甲、丙两个小熊猫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___________;在发情期内,雌雄小熊猫之间传递的信息种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物链只能是竹笋→小鸟→小动物→小熊猫,其不可逆性决定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是单方向的。
(4)在针阔混交林中小熊猫与___________构成生物群落。引起混交林中小鸟、昆虫、小熊猫等垂直分层现象的重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标志重捕 A是在繁殖期过后进行的调查 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就再次被捕获 衰退型、增长型 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能量流动 所有植物和微生物、其他动物 食物、栖息空间
【解析】
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大,则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偏小。
(1)小熊猫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科研人员在两个月份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为A、B,其中A明显高于B,可能是由于A是在繁殖期过后进行的调查。若某次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小,则可能是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就再次被捕获,使被捕获的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偏大。
(2)图中甲的老年个体多,幼、小个体少,其年龄组成应为衰退型;丙的老年个体少,幼、小个体多,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在发情期内,雌雄个体发出特有的求偶声属于物理信息,雌性排出带有气味的分泌物属于化学信息。
(3)食物链只能是竹笋→小鸟→小动物→小熊猫,其不可逆性决定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
(4)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所有的生物,所以在针阔混交林中小熊猫与所有植物和微生物、其他动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引起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重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某种昆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型(n=16),其两对相对性状中翅型(长翅、残翅)由A、a基因控制,眼色(红眼、褐眼)由B、b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测定该昆虫的基因组序列,则需测定____________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2)已知让长翅红眼个体与残翅褐眼个体杂交子代全为长翅红眼。现选择长翅褐眼雌性与残翅红眼雄性进行多次单对杂交,F1的性状表现如下表所示:

F1

长翅红眼

残翅红眼

长翅褐眼

残翅褐眼

雌性

271

268

272

274

雄性

270

271

270

269


①由杂交实验可推断昆虫眼色中____________为显性。
②根据实验结果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控制翅型的基因与控制眼色的基因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
③请用该实验F1中个体为材料,设计最简实验探究两对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及突变):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 红眼 不能 控制翅型的基因(A、a)与控制眼色的基因(B、b)无论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还是非同源染色体上,其结果都符合实验的杂交结果 实验思路:取F1中的长翅红眼个体与残翅褐眼个体进行多次单对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取F1中的长翅红眼雌雄个体相互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
实验结果:若子代出现长翅褐眼:残翅红眼=1:1,则控制翅型的基因(A、a与控制眼色的基因(B、b)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若子代出现长翅红眼:长翅褐眼:残翅红眼=2:1:1,则控制翅型的基因(A、a)与控制眼色的基因(B、b)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若子代出现长翅红眼:长翅褐眼:残翅红眼:残翅褐眼=1:1:1:1,则控制翅型的基因(A、a)与控制眼色的基因(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若子代出现长翅红眼:长翅褐眼:残翅红眼:残翅褐眼=9:3:3:1,则控制翅型的基因(A、a)与控制眼色的基因(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解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要测定该昆虫的基因组序列,则需测定7条常染色体+2条性染色体,共9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
(2)①亲本的长翅和残翅杂交后代都表现为长翅,可知长翅为显性,同理红眼和褐眼杂交后代都是红眼,可知红眼是显性性状。
②F1中,无论雌雄,长翅红眼:残翅红眼:长翅褐眼:残翅褐眼=1:1:1:1,则亲本的杂交类型是测交,则控制翅型的基因(A、a)与控制眼色的基因(B、b)无论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还是非同源染色体上,其结果都符合实验的杂交结果。
③欲判断两对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上,可取F1中的长翅红眼雌雄个体相互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若子代出现长翅红眼:长翅褐眼:残翅红眼=2:1:1,则控制翅型的基因(A、a)与控制眼色的基因(B、b)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若子代出现长翅红眼:长翅褐眼:残翅红眼:残翅褐眼=9:3:3:1,则控制翅型的基因(A、a)与控制眼色的基因(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者取F1中的长翅红眼个体与残翅褐眼个体进行多次单对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若子代出现长翅褐眼:残翅红眼=1:1,则控制翅型的基因(A、a)与控制眼色的基因(B、b)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若子代出现长翅红眼:长翅褐眼:残翅红眼:残翅褐眼=1:1:1:1,则控制翅型的基因(A、a)与控制眼色的基因(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烟草叶片有表面菌和内生菌(有良好应用前景),为比较TSA、NA、PDA、LB四种常用的细菌分离培养基在分离烟草叶内生细菌中的差异,实验步骤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配制TSA、NA、PDA、LB四种常用的细菌分离固体培养基,4种固体培养基中均必须含有碳源、氮源、____________等物质;对配制完成的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
(2)叶片内生细菌的分离
①取0.4g烟草叶用消毒剂进行表面菌消毒后用______冲洗4次。该过程中对消毒剂的功能要求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组织研磨器研磨烟草叶片3min获得烟草汁液,并用无菌水稀释至104倍获得菌悬液。
③取菌悬液和最后一次叶片冲洗液各200μL分别涂布于______平板上,每种均涂3个平板,该过程中最终共涂布有______个平板;涂布“最后一次叶片冲洗液”的目的在于____________。
④将平板倒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d,观察不同培养基的菌落生长情况,根据菌落的____________确定适宜的培养基种类。
(3)分析与评价:据图,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分离效果更好。

【答案】水和无机盐、琼脂 无菌水 既能彻底对叶片表面消毒,又对内生菌造成最小限度的影响 TSA 、NA、PDA 、LB 24 用于对照,以检测表面消毒是否彻底 形态和数量 TSA
【解析】
1、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任何培养基中均需含有微生物所必需碳源、氮源、矿质元素、水和生长因子,但不同营养类型、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营养元素的要求又有很大差异。
2、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TSA、NA、PDA、LB四种常用的细菌分离培养基在分离烟草叶内生细菌中的差异,因此需要制备烟草叶片有表面菌和内生菌菌悬液,分布将其涂布在上述四种培养基上,通过观察菌落的分布情况判断分离效果。
3、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4、菌落,是指由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各种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菌落特征,如大小、形状、边缘、表面、质地、颜色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衡量菌种纯度、辨认和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菌落特征与微生物的菌体形态结构特征密切相关。
(1)常见的固体培养基的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琼脂(凝固剂)。
(2)①微生物分离与培养过程中必须做到无菌操作,因此取0.4g烟草叶用消毒剂进行表面菌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4次。该过程中对消毒剂的功能要求为既能彻底对叶片表面消毒,又对内生菌造成最小限度的影响。
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TSA、NA、PDA、LB四种常用的细菌分离培养基在分离烟草叶内生细菌中的差异。因此取菌悬液和最后一次叶片冲洗液各200μL分别涂布于TSA 、NA、PDA 、LB平板上,每种均涂3个平板,则该过程中菌悬液涂布12个平板、最后一次叶片冲洗液涂布12个平板,共涂布24个平板。其中涂布“最后一次叶片冲洗液”的目的在于用于对照,以检测表面消毒是否彻底。
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菌落是衡量菌种纯度、辨认和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菌落特征与微生物的菌体形态结构特征密切相关。因此将平板倒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d,观察不同培养基的菌落生长情况,可以根据菌落的形态和数量确定适宜的培养基种类。
(3)识图分析可知,图中TSA培养基中形成了明显单一的菌落,而PDA培养基中菌落较为密集,不易区分,因此TSA培养基分离效果更好。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1890年, Heape将2个四细胞时期的安哥拉兔胚胎移植到一只受精的比利时兔的输卵管中,产下了4只比利时和2只安哥拉幼兔,这是第一次成功移植哺乳动物胚胎。
材料2:Dziuk等研究了利用促卵泡素进行超数排卵的方法,最近有报道指出,使用透明质酸作为稀释剂注射1或2次促卵泡素的效果与用盐水为稀释剂多次注射促卵泡素的效果一致。
材料3:为了创造出相同的后代,德国科学家 Spermann首次在2细胞蝾螈胚胎周围系上一缕胎发,直到细胞分离,随后,每个细胞发育成一个成年个体。
(1)胚胎工程是对动物_________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在胚胎移植时对受体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1中,比利时兔产下两种兔的生理学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2中得到的众多卵细胞是否一定需要体外培养,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材料2最新报道中还可得出超数排卵的数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4)从材料3中可知,胚胎细胞在功能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囊胚期进行分割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早期胚胎或配子 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动物 比利时兔已经受精形成自己的受精卵,安哥拉兔的胚胎可与比利时兔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上的联系,在比利时兔体内安哥拉兔的遗传特性不受影响 不一定,若从输卵管中冲出卵细胞无须体外培养,若是从卵巢中获得卵母细胞需体外培养至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稀释剂的种类和注射的次数 发育的全能性 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解析】
1、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分、4等分或8等分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胚或多胚的技术。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胚胎分割可以看做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之一。目前以二分胚的分割和移植效率最高。
2、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
(1)胚胎工程是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在胚胎移植时要求受体是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动物。
(2)由材料1可知,比利时兔已经受精形成自己的受精卵,安哥拉兔的胚胎可与比利时兔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上的联系,在比利时兔体内安哥拉兔的遗传特性不受影响,因而比利时兔能产下两种兔。
(3)若从输卵管中冲出卵细胞无须体外培养,若是从卵巢中获得卵母细胞需体外培养至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因此材料2中得到的众多卵细胞不一定需要体外培养。依据材料2信息“使用透明质酸作为稀释剂注射1或2次促卵泡素的效果与用盐水为稀释剂多次注射促卵泡素的效果一致”,由此可知,超数排卵的数量与稀释剂的种类和注射的次数有关。
(4)根据材料3信息“在2细胞蝾螈胚胎周围系上一缕胎发,直到细胞分离,随后,每个细胞发育成一个成年个体”可知,胚胎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若在囊胚期进行分割时应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的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2021-2022咋考网版权所有,考题永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