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咋考网 > 高考 > 模拟题 > 语文 >

2018年高三语文后半期高考模拟相关

2018届高三考前冲刺语文在线考试题带答案和解析(广东省台山一中大江实验中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 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 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D. 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 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 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D. 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吉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 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C.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D. 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答案】
【1】 A
【2】 B
【3】 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强调“保护村落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内容可知,文章意在强调保护好古村落。C项,“只要……就……”关系错误,原文为“唯其如此,才能……”。D项,“不是……而是……”关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故选A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故选B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B项,“中国人都来自乡村”错误,原文是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故选B项。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赌水
顾文显
一场实力悬殊的恶战后,团长只带着30多人冲出重围,一路狂奔甩脱了日本兵的追击,30多人几乎瘫倒在一座小山脚下,30多张嘴裂出了无数道血口子,大家已几昼夜滴水未进,现在咳嗷一声都能打出火花!
警卫员爬到旁边拐弯处,喊不出话来,他只能举起手臂示意。团长把残部带过去,发现山脚的乱草里隐藏着一个两只脚大小的窟窿,窟窿里静静地卧着一泓清水……30多双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有水,就有了命,否则,他们就算是逃出了敌人的包围,也得活活渴死!
可大家把目光投向团长时,团长却一摆手,说:“慢。”团长皱起眉头,端详这个小泉眼一阵:怪怪的,四周没发现野兽踩踏的爪印,哪怕有溅在边上的水滴也好,至少说明有动物饮用过它了,然而,没有。小泉眼静得跟死人一样,满满的,一滴也没有外溢……不久前,曾经发生过一支小部队误饮毒泉全体死亡的事件,全军上下都通报过的。假如这次一下子误饮中了毒,这些从枪林弹雨中杀出来的勇士们,就得软绵绵地倒下!
空气仿佛要凝固了,冒烟的嗓子被泉水引诱着,好多人心里说,喝它一阵,就是毒死,也比渴死强。团长凝望着远方,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也就是说,舍了这眼小泉,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找到水源的,成败在此一赌,得有人先尝这水!团长吩咐几个强壮些的战士到附近看看,哪怕是抓到一只小蜥蜴,让它来试水。然而,大家失望了。团长用眼神命令大家别动,他走到小窟窿边蹲了下去。“团长!”几个沙哑的声音止住了团长的行动,谁都有义务先闯这道水关,只有团长不可以,他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是部队的灵魂。
几名精壮的警卫冲了上来,要求尝这水,保护首长是他们的义务。团长摇摇头,他还在沉思,在这一泓摸不透底细的泉水面前,这个身经百战的老兵有些优柔寡断了。突然,那个受伤的号兵挣扎着站了起来:“团长,让我来试试。”团长一下子呆住了。众人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在号兵的身上,他年龄最小,又是那么痩,抵抗力最弱了,何况还受了伤,轮也轮不到他身上。刚才突围出来时,团长竟然还背着他跑了很长一段路,怎么可能让他先尝这水呢!然而,团长盯着号兵的脸凝视了好久,才郑重地说:“谢谢你,如果发生意外,我会告诉你娘,你表现得很勇敢。”团长认识小号兵的娘?众人都很疑惑。号兵神色庄重地蹲下,双手捧起一捧水,像捧起这支部队生的希望,他运足气,咕咚咚,连喝了三大捧。战士们听见,团长捏着皮带的手指关节嘎嘎地响,团长的眼睛盯着西方的一抹晚霞出神。
号兵抹了抹嘴报告说:“报告团长,水很甜,肚子没疼,就是有点儿咕噜。”团长又盯了号兵片刻,突然笑了:“小家伙,你肚子里没食,它不咕噜才怪呢!同志们,可以喝水了,小心点儿,别弄脏了它。”团长拍拍号兵的头:“你很勇敢呀!”“爹……”号兵刚发出一个字,却被团长严厉的目光给噎了回去。
这支队伍借着月光,喝足了小泉眼的水,肚子里填饱了草根,他们在团长的率领下,雄赳赳地上路了。没有人议论号兵是团长儿子的事,但是,每个人身上都鼓足了劲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足
A. 团长只带养30多人突出重围,战上们几昼夜滴水未进,突出了战斗的惨烈和日寇的凶残,交代了小说的背景,为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 团长认识号兵的娘,号兵喝水时团长紧张的动作和神态,小说中的这几处暗示,与结尾处号兵喊团长“爹”的情节相照应,构思巧妙。
C. “现在咳嗽一声都能打出火花”“冒烟的嗓子被泉水引诱着”这两句话平实质朴,表现了作者对语言的雕琢,也展现了作者的文字功底。
D. 团长和战十们在“赌水”的过程中争先恐后,不计个人生死,这不仅体现了浓浓的战友情,也揭示了这支队伍能死里逃生的原因。
【2】团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每个人身上都鼓足了劲儿……”结尾,是哪些原因让每个人鼓足了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勇敢坚强。率队伍突出重围。②细心谨慎。发现水源,不急于饮水,想办法试水。③大公无私。抢先试水,不忍心让别的战士试水,却允许自己的儿子试水。④严厉慈爱。对儿子的态度既严厉又慈爱。
【3】①身体方面原因:战士们喝足了水,吃饱了草根,因此有了劲。②精神方面原因:无私奉献的精神,每个人为了队伍,都甘愿牺牲自己;感动的心情,被团长父子感动,化作必胜的信念;团结的力量,队伍在团长的带领下,团结一致面对困难。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C项,错在“平实质朴”,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战士们焦渴的程度。
【2】试题分析:题干是“团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特点。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性格特点。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阅读小说,找到与人物有关的情节。仔细阅读短文,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可以看出团长是一个,细心,勇敢,大义舍子的人,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即可。“一场实力悬殊的恶战后,团长只带着30多人冲出重围,一路狂奔甩脱了日本兵的追击”,表现了团长的勇敢坚强。发现泉水后,团长摆手制止战士们喝水,并仔细观察小泉眼四周没发现野兽踩踏的爪印,他担心是毒泉。“团长用眼神命令大家别动,他走到小窟窿边蹲了下去。”战士发现水源后,团长不急于让战士们饮水,而是想办法试水。这些描写体现了团长的细心谨慎。“团长用眼神命令大家别动,他走到小窟窿边蹲了下去。”“抢先试水,不忍心让别的战士试水,却允许自己的儿子试水。”“团长又盯了号兵片刻,突然笑了:‘小家伙,你肚子里没食,它不咕噜才怪呢!同志们,可以喝水了,小心点儿,别弄脏了它。’团长拍拍号兵的头:‘你很勇敢呀!‘爹……’号兵刚发出一个字,却被团长严厉的目光给噎了回去。”当小号兵要尝水时,团长盯着号兵的脸凝视了好久,才郑重地同意。在对待儿子试水的大公无私、严厉慈爱。综上分析,本题从勇敢坚强、细心谨慎、大公无私、严厉慈爱等四个方面回答即可。
【3】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每个人身上都鼓足了劲儿……’结尾,是哪些原因让每个人鼓足了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这道题考的是小说结尾设置的原因题,考生要从人物的身体和精神方面考虑作答本题。“喝足了小泉眼的水,肚子里填饱了草根,他们在团长的率领下,雄赳赳地上路了。”这是体例回复,因此身体上有了劲儿。“没有人议论号兵是团长儿子的事,但是,每个人身上都鼓足了劲儿……”,战士们被团长父子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每个人为了队伍都有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队伍在团长的带领下,面对困难化作必胜的信念;团结一致。这种劲头儿表现在精神方面。回答本题分两点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谦,字伯益,金坛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出知杭州府。 建文中请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民。从之。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而僧道限田制竟罢。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史言主者盗用多,纵火自盖。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八年,偕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凤,抵陈州灾伤,免田租,赎民所鬻子女。明年,谦请振,太子谕之曰:“军民困极,而卿等从容请启,彼汲黯何如人也。”寻命督两浙、苏、松诸府粮,输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赂有司,率得近地,而贫民多远运。谦建议分四等:丁多粮最少者运北京,次少者运徐州,丁粮等者运南京、淮安,丁少粮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赖之。
仁宗即位,召还,改大理寺卿。帝方矜慎刑狱,谦等亦悉心奏当。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帝怒,降少卿。一日,杨士奇奏事毕,不退。帝问:“欲何言,得非为虞谦乎?”士奇因具白其诬,且言谦历事三朝,得大臣体。帝曰:“吾亦悔之。”遂命复职。
宣宗立,谦言:“旧制,犯死罪者,罚役终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轻重分年限。”报可。宣德二年三月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虞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B. 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C. 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D. 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生”,即国子监学生。国子监是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晋时始设,与太学并立。
B. “出”,指出京受任,官职可升可降。《张衡传》中“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与此处意义相同。
C. “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明时与刑部、 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D. “秀才”,是汉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置秀才科,后亦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文中虞谦上言改旧制时就被举荐为秀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谦深受三朝皇帝倚重。他因曾上奏改革旧制而向皇帝请罪,皇帝都没有追究他的过错。即使他因奏事不密而被贬,经杨士奇稍加劝谏,仁宗就将他官复原职。
B. 虞谦关心百姓疾苦。亲自前往灾区赈灾,安抚灾民。为便利百姓,还根据丁粮的多寡制定了运粮远近的具体措施。
C. 虞谦执法公正。处理案件时谨慎得当,依罪定刑。他向宣宗建议改变过去犯了死罪都要终身服役的做法,主张根据犯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划分服役年限。
D. 虞谦敢于直言,善于说理。多次向皇帝进言,因他所奏之言有理有据,又能切中时务,因此被皇帝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2)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

【答案】
【1】C
【2】D
【3】A
【4】(1)逮捕了近八百人,有一百人应判死罪。虞谦说处罚得过重,使得他们得以减罪。
(2)凡是法司和各地上报的案件,虞谦等人都再三审查,必定力求公平公正。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都察院论诓骗罪”一句的主语是“都察院”,谓语是“论”,宾语是“诓骗罪”。该句的意思是都察院讨论欺骗之罪。故应该在“罪”的后面停顿,这样排除B项,D项。“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的意思是虞谦上奏说:“近来奉诏书要依律断罪。”句意完整,中间不能停顿,故排除A项。综上分析,据此推断C项正确。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D项,此处的“秀才”泛指读书人。
【3】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虞谦“奏事不密”系他人诬告,而非事实,由后文杨士奇“具白其诬”可知。
【4】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逮”:“逮捕”;“几”:“近”;“滥”:“过度”;“论”:“判罪”。“论减”即为减罪。第二句关键点:“凡”:“大凡,凡是”;“四方”:“各地”;“狱”:“案件”;“平”:“公平,公正”。
参考译文:
虞谦,字伯益,金坛人。虞谦在洪武年间,由国子监生升为刑部郎中,出任杭州知府。建文年间,虞谦请限制僧道占田数量,规定每人不能超过十亩,多余部分便平均分给贫民。朱允炆听从了他的建议。永乐初年,虞谦被召为大理寺少卿。当时有诏书说,建文年间曾上奏改革旧制的人,现在都要当面向皇上陈述清楚。虞谦于是陈述上述这件事,并请罪。皇上见虞谦害怕,便笑着说:“这不过是秀才批判道、佛而已。”不再过问此事,但僧道限田的规定还是被废除了。都察院讨论欺骗之罪,请准予照洪武年间公布的条例枭首示众。虞谦上奏说:“近来奉诏书要依律断罪,欺骗之罪应判杖打流放,枭首不是诏书之意。”朱棣听从了。天津卫仓库失火,烧掉粮食数十万石。御史说主管官员盗用了许多粮食,自己放火来掩盖。逮捕了近八百人,有一百人应判死罪。虞谦说处罚得过重,使得他们得以减罪。
永乐八年,虞谦与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安和凤阳,到达陈州灾区,免除该地田租,赎回百姓所卖的子女。第二年,虞谦请求赈灾,太子对他说:“军民极度困敝,而卿等还从容陈请,那汲黯算什么人?”不久,命虞谦督管两浙、苏州、松江等府粮米,输运到南、北两京和徐州、淮安。富民贿赂有关官员,他们都得运到近地,而贫民多要输运到远地。虞谦建议分为四等:丁多粮最少的运到北京,次少的运到徐州,人丁和租粮相当的运到南京和淮安,丁少粮多的就存留本土。百姓因此得享便利。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将虞谦召回,改任大理寺卿。皇上正慎重于用刑,虞谦等人也都悉心奏请,依罪定刑。凡是法司和各地上报的案件,虞谦等人都再三审查,必定力求公平公正。他曾对人说:“他们无憾,我也就无憾了。”虞谦曾响应诏令,上书议论七个事项,都切中时务。有人说他上奏言事不密,向外人示恩买好。皇上因此生气,把他降为少卿。有一天,杨士奇奏事完毕后,还不想退下。皇上问:“你还想说什么?不是为了虞谦吧?”杨士奇便从头到尾论说虞谦冤枉,并说虞谦历事三朝,很得大臣之体。皇上说:“我也后悔那么做。”于是命令他复职。
明宣宗即位后,虞谦说:“按照旧制,犯了死罪的人,要罚终身服役。现在犯人所犯罪行不等,应依罪行轻重划分服役年限。”宣宗回书给虞谦说此事可行。宣德二年三月,虞谦在任上去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悲 秋
杜 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①。
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②。
[注] 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②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 “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C.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 第五句以“高飞的鸟”喻“愁”,形象生动,显示出作者愁绪极深。
E. 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
【2】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E
【2】①凉风万里,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悲伤之情; ②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 ③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④秋来为客,高鸟飞过,隐含着自己漂泊的感伤之情; ⑤老逐众人,表达出作者年老体衰的喟叹之情;⑥难见两京,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诗歌第五句写作者心中满怀愁情,从纷乱的愁绪缝隙中看到飞鸟高翔而过,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所以D项分析错误。诗歌尾联写诗人本来打算离蜀投奔三峡,可遇到叛乱,滞留在梓州,以反诘语气感叹如何才能回到京城呢!E项中“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理解错误。
【2】试题分析: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凉风万里”就暗示了作者的悲秋之情。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难见两京,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而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求?业洲前途在哪里?)习近平主席在新一届博鳌论坛中引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诗句给出答复:“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
(2)清末进步思想家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下这样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诗句常被呼吁大胆破格使用人才的雄辩家引用。
(3)《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答案】 不畏浮云遮望眼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抖擞”“筮”“咎”的写法。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位抗战老兵,时常提到自己被日军强掳至中苏边境做劳工的经历,可一旦被追问,却又总是语焉不详,似乎在刻意回避着什么。
②欣赏树洞画的市民络绎不绝,看着这些美丽的树洞画,无不啧啧赞叹,为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拍案而起。
③大学期间,他开始在创新设计方面崭露头角,还曾获得过收音机制作大赛一等奖。时至今日,亲朋好友要设计新房,都会想到他。
④当德江的移民车队经过280公里的跋涉缓缓驶入大龙大德新区时,热情的当地干部群众胶柱鼓瑟,夹道迎接来自德江的移民百姓。
⑤广西充分利用地缘、人文优势,积极与世界各国许多城市签订了城下之盟,目前已与世界五大洲的34个国家结成103对友好城市。
⑥在这部创造了票房传奇的话剧中,许多一线明星一起用炉火纯青的演技,为观众展示了一出现实主义京味大戏。
A. ①③⑤ B. ①②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本题要求选择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此题可以用排除法。①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合乎语境,使用正确。排除A项、B项。②拍案而起:形容极为愤怒或激动。使用不正确,不能用于“看着这些美丽的树洞画,无不啧啧赞叹”的语境。③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多指青少年。合乎语境,使用正确。排除D项。④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望文生义,使用不正确。⑤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使用不正确。⑥炉火纯青:比喻学问、品德或技艺达到纯熟完美的境界。合乎语境,使用正确。综上,本题选C项。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B. 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C. 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是由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
D. 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常常采集”偷换主语,“采集”的主语应该是“人们”,而“贝母”应该是“被(人们)采集起来”,在“采集”前加“被人们”。B项,“有关部门对……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搭配不当。“事件”不能“批评教育”,去掉“批评教育和”。C项,“原因是由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句式杂糅,可改为“原因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或改为“是由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

下面是陈友春为自己的妻子70岁生日宴会写给好友张山的请柬,请指出并修改其中三处表达不得体的地方。
张山先生:
公元2018年11月18日是太太70岁生日。兹定于当日中午在本市中山大酒店略备薄酒,敬请惠顾。
陈友春敬上
2018年11月1日

【答案】将“太太”改为“拙荆”或“内子”等
加上“12时”等开宴准确时间
将“惠顾”改为“光临”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下面是陈友春为自己的妻子70岁生日宴会写给好友张山的请柬,请指出并修改其中三处表达不得体的地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把握句子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本题注意文段内容是“陈友春为自己的妻子70岁生日宴会写给好友张山的请柬”,古时“太太”“夫人”多指对方妻子,改为“拙荆”或“内子”等。“当日中午”,开宴时间不明确,要加上“12时”等开宴准确时间。“惠顾”指光临、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改为“光临”。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前,相声面临创演持续低迷、缺少佳作、人才匮乏和格调不高等问题,受到的关切与议论颇多。①______,重新焕发特有的光彩,值得深思。表面看,②_______,是脚本创作的疲软和优秀人才的匮乏;细分析,导致眼前相声难出精品的核心问题,是艺术观念的偏误和审美把握的错位;深思量,造成整个相声行业无法兴盛的深层原因,是行业伦理和文化生态的缺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只能让某些症状暂缓一时,而“知其然又究其所以然”的追问与施策,③_______。

【答案】 如何使相声尽快走出困境 影响当下相声创演繁荣的直接缘由(或“当下相声陷入困境的浅层原因”) 才可能找到持续良性发展的方剂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前文“创演持续低迷、缺少佳作、人才匮乏和格调不高等问题”和后文“重新焕发特有的光彩”可知应该填写“如何使相声尽快走出困境”,第②空根据后面的“导致眼前相声难出精品的核心问题”可知应该填写“影响当下相声创演繁荣的直接缘由”;第③空根据前文“只能让某些症状暂缓一时”可知应该填写“才可能找到持续良性发展的方剂”。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老字号”的传统工艺经受了社会变迁和时代更替的检验,是其存在和发展的筋骨与核心。只有守住这些传统,“老字号”才能传承下去。然而,守住传统绝不是死守不变。“老字号”工艺是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社会环境变化了,“老字号”必然跟着变。只要顺应这种变化,一个“老字号”定能获得生命力。所以,探寻“老字号”的历程,我们几乎都能看到一部“变与不变”的历史。
①不是只有守住这些传统,“老字号”才能传承下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不是社会环境变化了,“老字号”就一定跟着变化 ③不是只要顺应这种变化,“老字号”就一定能获得生命力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社会环境变化了,‘老字号’必然跟着变”“只要顺应这种变化,一个‘老字号’定能获得生命力。”,两个句子前后的关系是“可能”,不是“必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专家指出,在教育中,家庭、学校和个人之间有一个3:3:3的比例结构,即家庭、学校和个人对教育的影响应各占三分之一。
读完上面的材料,你认为三个因素中哪个因素更重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阐明你的观点。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家庭教育,决定人生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便是一个集体中的一员——家庭一员。从那一天起,家庭、父母便与我们紧密相随,我们也在那一刻开始了我们一生的学习,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家庭教育。我们的父母便成了我们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人生中,家庭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古语有:子不教父之过,说的便是孩子如果品行不好,一定与父母有关。其实,今天,当我们观看法制节目时,那些少年犯们,绝大多数走上犯罪道路都与他们的家庭有关。
我还依旧记得,中央电视台某次播放的“法制在线”,记者走访了北京部分少管所采访了那些少年犯,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在说:父母忙,不管他们,所以想到外面玩,就走上了这一条道路。其中有一位少年犯让我记忆最深,那位少年犯因喝酒斗殴而被拘留,他告诉记者,从前,他吸烟、喝酒,什么事都做。记者看着这样一位年仅15岁的男孩,觉得十分不解,为什么这样一个男孩会做如此多的不良行为?男孩说:他的父亲与母亲离异后,把他带在身边,而父亲喝酒、吸烟成性,久而久之,他便学会了。
听着这一则消息,不免让我们震惊,在少管所中有如此之多的少年犯,他们就是因为父母的不良行为,使之走上犯罪的道路。也许有人说,他们中有绝大多数父母离异。其实父母离异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多大阴影,哈佛女孩刘亦婷也是生活在单亲家庭,可是她成为了一个优秀人才,并在2002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她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单身母亲,从小,她的母亲就从各方面培育刘亦婷,着重培养其身心发展。
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良好的家庭教育,正确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在今后更好的容入社会,与人相处,成为一名优秀的人。
当今家长,是否该考虑一下教育方式,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做孩子的榜样,从各方面教育孩子,使孩子成为一位优秀的人?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必不可少。可以说成功,90%来源于家庭教育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任务驱动作文,材料主要讲现代教育的三个因素分析。三个因素中哪个因素更重要,需要明确观点立意。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和教师沟通配合好,不能各行其事;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勿庸置疑,对学生都会有影响。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教育意义的长远性告诉我们,少年强则国家强。着力教育资源整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实施体系。个人的奋斗努力也是决定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培养合格学生;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养成良好品德;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凭借个人的努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自我约束,促进自己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校德育工作是奠定学生“三观”的基础工程。因此,学校可利用德育课、班队会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大力加强科学理论的灌输,占领思想阵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采取多种方式,注重培养良好习惯。作为学校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家庭是一个人人生旅途的第一站,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初形成的“第一课堂”。父母亲含辛茹苦所养育的孩子不仅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人,而且还要是一个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对社会负有责任和义务的人。如果说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话,那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则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2021-2022咋考网版权所有,考题永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