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咋考网 > 高中 > 高三 > 生物 > 上册 > 月考试卷 >

2019年高三生物前半期月考测验相关

2019-2020年高三前半期第一次联合质量检测生物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一中)

最新研究发现硒代半胱氨酸是构成人体蛋白质的第21种氨基酸,由终止密码子UGA编码,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硒代半胱氨酸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B.硒元素存在于硒代半胱氨酸的侧链基团中
C.硒代半胱氨酸合成蛋白时不需要核酸参与
D.该发现增加了编码人体氨基酸的密码子种类

【答案】C
【解析】
1、蛋白质可以和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生成紫色物质;
2、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3、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称为一个密码子。
A、双缩脲试剂是和蛋白质或者多肽链中的肽键发生反应,而氨基酸不含肽键,所以硒代半胱氨酸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A正确;
B、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硒元素存在于硒代半胱氨酸的侧链基团中,B正确;
C、蛋白质的合成需要以mRNA为模板,tRNA作为搬运工具,在核糖体(含rRNA)中进行,C错误;
D、由于硒代半胱氨酸由终止密码子UGA编码,所以增加了编码人体氨基酸的密码子种类,D正确。
故选C。

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核酶的功能是能够以其余RNA为底物,在特定位点进行剪切,参与RNA的加工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核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B.核酶分子以碳链作为骨架
C.不同来源的核酶均能断裂磷酸二酯键
D.核酶是由相关基因经转录和翻译合成

【答案】D
【解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
4、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A、酶都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A正确;
B、核酶是RNA,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作为骨架,B正确;
C、核酶的功能是参与RNA的加工,所以能断裂磷酸二酯键,C正确;
D、核酶的本质是RNA,经过转录而来,翻译过程形成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关于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叶绿体内膜上合成的ATP可用于C3的还原
B.某些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需要中心体参与
C.磷脂是组成植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可通过胞间连丝完成

【答案】A
【解析】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蛋白质。
2、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3、ATP的合成途径包括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场所是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
A、叶绿体中ATP的合成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不在叶绿体内膜,A错误;
B、低等植物细胞中含有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有关,B正确;
C、细胞膜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C正确;
D、植物细胞间可以通过胞间连丝完成信息交流、物质交换,D正确。
故选A。

溶酶体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H+-ATPase),具ATP水解酶活性,溶酶体中pH=5,细胞质基质中pH=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H+-ATPase的加工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
B.H+-ATPase既具有运输的功能,又具有催化功能
C.抑制细胞的有氧呼吸可以抑制H+的运输速度
D.H+以协助扩散的方式通过溶酶体膜进入溶酶体

【答案】D
【解析】
1、水解酶属于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2、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在消化细胞内的物质时要吞噬这些物质,形成具有消化作用的小泡,所以溶酶体执行功能时要发生膜成分的更新。
3、溶酶体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A、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体,H+-ATPase的形成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加工,A正确;
B、H+-ATPase是一种载体蛋白,所以有运输功能,同时具ATP水解酶活性,所以有催化功能,B正确;
CD、溶酶体内部的pH为5,细胞质基质的pH为7,因此细胞质基质中的H+进入溶酶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所以抑制细胞的有氧呼吸可以抑制H+的运输速度,C正确,D错误;
故选D。

下图为甲、乙两种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测得的净光合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相对于植物乙,植物甲对强光的适应性更强
B.在m点时植株甲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植株乙
C.适当升高温度,甲乙两种植物的对应曲线在m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下重合
D.强光下植物甲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大于植物乙

【答案】C
【解析】
光照强度为零,只进行细胞呼吸。随光照强度加强,光合作用逐渐加强,CO2的释放量逐渐减少,有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光补偿点时细胞呼吸释放的CO2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光照强度继续不断加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加强,达到光饱和点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继续增大。
A、在光照强度更大的条件下,甲植物的光合作用更强,所以植物甲对强光的适应性更强,A正确;
B、m点甲乙的净光合作用相等,但甲的呼吸作用速率大于乙,所以甲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植株乙,B正确;
C、不同植物对温度的适应情况不同,所以适当升高温度,甲乙两种植物对应的曲线不一定在m点对应的光照强度重合,C错误;
D、强光条件下,甲的光合作用大于乙,同时甲的呼吸作用大于乙,所以甲的总光合作用大于乙,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大于植物乙,D正确。
故选C。

研究发现,小鼠下丘脑中的V区域中有4000个神经元分化出17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与攻击行为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V区域不同类型的细胞中DNA碱基序列不同
B.V区域不同类型的细胞中RNA碱基序列均不同
C.17种不同类型细胞形态、结构存在稳定性差异
D.在此分化过程中发生了遗传物质的选择性丢失

【答案】C
【解析】
细胞分化的知识:
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特征: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
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AD、17种细胞是经过细胞分化而来的,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其中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没有发生选择性丢失,因此不同类型的细胞中DNA碱基序列是相同的,AD错误;
B、17种细胞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有部分mRNA是不同的,但是有部分RNA是由管家基因表达而来,是相同的,B错误;
C、细胞分化是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C正确。
故选C。

下图是某同学对同一种恐高症在三个家族中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后所绘制的遗传系谱图,相关推测正确的是( )

A.通过该同学的调查,可以精确计算出该种恐高症的发病率
B.据图a、b、c可以推测该种恐高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C.该恐高症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可通过锻炼降低其发病率
D.图b显示恐高症为隔代遗传,因此最可能为隐性遗传病

【答案】C
【解析】
从a图中看出该恐高病是一种隐性病,可能在常染色体上,也可能在X染色体上,从b图看出,Ⅰ1和Ⅰ2都是患者。生下了Ⅱ3正常女性,所以该病是显性病,由于儿子患病,母亲正常,所以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病,从c看出,1号和2号正常,生下了患病女孩,所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病。
A、根据遗传系谱图只能大致调查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调查,A错误;
B、根据分析,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在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均存在,并且既有显性基因,又有隐性基因,所以该病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是多基因疾病,B错误;
C、多基因疾病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可通过锻炼增强个人身体素质降低其发病率,C正确;
D、图b是显性遗传,受显性基因控制,D错误。
故选C。

胚乳是由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每个极核的染色体数目与卵细胞相同)结合发育而成,通过胚乳离体培养能获得三倍体植株。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胚乳离体培养与花药离体培养的原理相同
B.三倍体植株不育的原因是减数分裂联会紊乱
C.三倍体植株可以通过无性生殖方式繁殖后代
D.三倍体植株所结果实和种子大,有机物减少

【答案】D
【解析】
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A、胚乳离体培养与花药离体培养都是将离体的细胞培育成个体,原理是细胞全能性,A正确;
B、三倍体植株由于在减数分裂联会时期发生紊乱,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B正确;
C、三倍体植株可以通过无性生殖方式繁殖后代,C正确;
D、多倍体由于高度不育,所以几乎没有种子,但营养器官较大,营养物质丰富,D错误。
故选D。

蜜獾是杂食性动物,可以捕食剧毒蛇,且不会被蛇毒伤害。下列相关推测不正确的是( )
A.蜜獾和毒蛇之间存在着共同进化
B.蛇毒促进蜜獾发生了抵抗性突变
C.蜜獾体内含有可抵抗蛇毒损伤其细胞的物质
D.蜜獾捕食可能使毒蛇毒性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A、蜜獾和毒蛇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所以他们之间存在着共同进化,A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是自发产生的,蛇毒不会诱导蜜獾产生变异,蛇毒是起着选择作用,B错误;
C、蜜獾不会被蛇毒伤害,所以体内含有可抵抗蛇毒损伤其细胞的物质,C正确;
D、蜜獾对蛇的捕食对蛇起着选择作用,可能使毒蛇毒性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关于内分泌腺和激素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小肠粘膜分泌的促胰液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垂体既是内分泌腺又是相关激素作用的靶器官
C.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水的重吸收
D.雄性激素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相应的靶细胞

【答案】A
【解析】
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性质

作用部位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多肽

肾小管、集合管

调节水平衡、血压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全身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控制甲状腺的活动

促性腺激素

性腺

控制性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含I)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

免疫器官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兴奋剂

肾上腺皮质

醛固酮

固醇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胰岛

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全身

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肝脏

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

卵巢

雌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孕激素

卵巢、乳腺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A、小肠粘膜分泌的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
B、垂体可以分泌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分泌有负反馈抑制作用,B正确;
C、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正确;
D、雄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能够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相应的靶细胞,D正确。
故选A。

T细胞与吞噬细胞在识别过程中,多种跨膜分子在接触部位会形成一种特殊膜结构,称为免疫突触。研究表明,只有形成免疫突触的T细胞才能活化并增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分化为成熟的B细胞和T细胞
B.免疫突触部位的神经递质能够促进T细胞的活化
C.形成免疫突触的T细胞能够裂解靶细胞消灭抗原
D.每个成熟T细胞只带有识别一种抗原的特异受体

【答案】D
【解析】
免疫细胞的类型: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过程中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A、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分化为T细胞,B细胞的成熟在骨髓中,A错误;
B、免疫突触是T细胞与吞噬细胞形成的结构,没有神经细胞,所以不会产生神经递质,B错误;
C、能够裂解靶细胞的是效应T细胞,消灭抗原的是抗体,C错误;
D、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具有特异性,所以每个成熟T细胞只带有识别一种抗原的特异受体,D正确。
故选D。

关于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B.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息分子的识别
C.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都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答案】A
【解析】
1、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成分和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2、神经调节是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的,对外界和内部刺激作出反应。
3、免疫调节是在免疫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生物的免疫功能。
A、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分泌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物质,A错误;
B、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息分子的识别,神经调节的信息分子如神经递质,免疫调节的信息分子如淋巴因子,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稳定的,C正确;
D、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D正确。
故选A。

植物体内的吲哚乙酸主要有结合态和游离态两种存在形式,吲哚乙酸与蛋白质结合使吲哚乙酸失去活性。结合态吲哚乙酸占植物体内吲哚乙酸的50~90%,其水解可产生游离态的吲哚乙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结合态吲哚乙酸是生长素在植物组织中的一种储藏形式
B.生长素由韧皮部进行的极性运输导致其在植株基部积累
C.植物体内的生长素由色氨酸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转化而成
D.结合态与游离吲哚乙酸相互转化保证植物对生长素的需求

【答案】B
【解析】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A、根据题干信息“吲哚乙酸与蛋白质结合使吲哚乙酸失去活性”,而转变为游离态的吲哚乙酸可以发挥作用,说明结合态吲哚乙酸是生长素在植物组织中的一种储藏形式,A正确;
B、生长素在韧皮部的运输是非极性运输,同时激素发挥作用后就失去活性,也不会大量积累,B错误;
C、植物体内的生长素由色氨酸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转化而成,C正确;
D、结合态与游离吲哚乙酸相互转化保证植物对生长素的需求,同时也不会造成生长素过量,D正确。
故选B。

近期人们对切尔诺贝利放射性生态系统隔离区进行普查,发现河狸、鹿、野马、鹰等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放射性物质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之间传递
B.建立放射性生态系统隔离区有利于减轻对人的损害
C.在世界多地检测到放射性物质说明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河狸等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加说明动物产生了抗辐射突变

【答案】D
【解析】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A、由于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种物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所以放射性物质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之间传递,A正确;
B、建立放射性生态系统隔离区有利于减轻对人的损害,B正确;
C、在世界多地检测到放射性物质说明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正确;
D、辐射对生物个体起着选择作用,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河狸等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是由于环境中的放射性不断降低和人的干扰作用降低的综合作用,D错误。
故选D。

中心体异常可引起染色体移动异常。科研人员用荧光蛋白对健康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的中心体进行标记,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癌细胞中心体数量增加说明微管蛋白合成旺盛
B.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确保了染色体的精确分离
C.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中心体数量异常
D.中心体的复制和纺锤体的出现发生在分裂前期

【答案】ABC
【解析】
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组成及周围的物质,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分布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在间期复制,在前期发出星射线组成纺锤体。
A、中心体是由微管蛋白组成的,所以中心体数量增加说明微管蛋白合成旺盛,A正确;
B、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连接到染色体的着丝点,确保了染色体的精确分离,B正确;
C、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中心体数量异常,C正确;
D、中心体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D错误。

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其基因整合到细菌的基因组中,当细菌分裂产生子代细菌时,其子代DNA中都带有整合的噬菌体基因组,这会使得细菌不会因为噬菌体感染而发生裂解,此现象称为细菌的溶原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检测子代细菌DNA可以证明是否发生溶原化现象
B.噬菌体基因组导致宿主细菌产生了可以遗传的新性状
C.温和噬菌体可以作为基因的运载体
D.细菌溶原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答案】ABCD
【解析】
题干信息“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其基因整合到细菌的基因组中,当细菌分裂产生子代细菌时,其子代DNA中都带有整合的噬菌体基因组,这会使得细菌不会因为噬菌体感染而发生裂解,此现象称为细菌的溶原化”,所以溶原化的细菌细胞内含有噬菌体和细菌的遗传物质。
A、根据分析溶原化的细菌细胞内含有噬菌体和细菌的遗传物质,所以通过检测子代细菌DNA可以证明是否发生溶原化现象,A正确;
B、宿主细菌DNA分子上结合了噬菌体的DNA,发生了变异,所以可能产生新的可遗传的性状,B正确;
C、温和噬菌体可以将遗传物质注入细菌,并且将遗传物质整合到细菌细胞内,所以可以作为基因的运载体,C正确;
D、细菌溶原化过程中发生了噬菌体基因和细菌基因的重组,D正确。
故选ABCD。

金鱼草的红色花(AA)对白色花(aa)为不完全显性。在一人工种植的金鱼草封闭种群中,有红色花、粉色花、白色花三种花色,分别有红色花200株、粉红色花250株、白色花50株,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红色花不能产生成熟花粉。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种群个体随机交配,子代红色花:粉红花:白色花=25:70:49
B.该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色花基因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小
C.可以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红色花植株
D.取一株粉色花连续自交三代,子代杂合子的比例为2/9

【答案】A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AA虽然不能产生成熟花粉,但可以产生卵细胞, 种群中各基因型比例为AA∶Aa∶aa=4∶5∶1。
A、种群自由交配,父本有Aa∶aa=5∶1,母本AA∶Aa∶aa=4∶5∶1,所以随机交配,父本产生的配子A∶a=5∶7,母本产生的配子A∶a=13∶7,子代AA∶Aa∶aa=65∶126∶49,A错误;
B、由于AA不能产生花粉,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A雄配子越来越少,所以红色花基因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小,B正确;
C、Aa的个体可以产生成熟的花粉,所以可以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红色花植株,C正确;
D、粉色基因型是Aa,AA不能自交,自交第一代中有1/4AA、2/4Aa、1/4aa,但能够自交的只有Aa和aa,所以第一代自交得到的子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1/6AA、2/6Aa、3/6aa,同理只有Aa和aa能够自交,比例为2∶3,自交至第三代时AA=2/5×1/4=1/10,Aa=2/5×1/2=1/5,aa=7/10,D错误。
故选AD。

科学家利用人工液体环境中的蛙心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实验一:刺激蛙心①的迷走神经,使其心率下降,收集其液体转移给蛙心②;实验二:刺激蛙心①的交感神经,使其心率加快,收集其液体转移给蛙心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上述实验中蛙心②心肌细胞膜电位均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B.蛙心②的心率下降或加快,说明①号蛙心的神经释放神经递质
C.反复刺激蛙心①的迷走神经,产生的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逐渐增大
D.蛙心的神经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答案】BD
【解析】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受到刺激表现为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A、刺激蛙心迷走神经,心率下降,说明迷走神经对蛙心释放了抑制性神经递质,如果抑制性递质作用于蛙心②,则蛙心②受到抑制,不会发生动作电位,A错误;
B、蛙心②的心率下降或加快,说明蛙心①的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蛙心②,B正确;
C、由于迷走神经对蛙心是抑制作用,所以不会产生外正内负的动作电位,而是静息电位电位差增大,C错误。
D、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作用,体现了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BD。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中突出“绿色理念”,且环保细节处处可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烟花鸣放产生的气体只会影响无机环境并不参与生物群落间的循环
B.焰火药剂中低硫、无重金属,可缓解酸雨和金属污染等问题
C.植树造林能够涵养水土,这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是保障“阅兵蓝”的重要措施

【答案】BCD
【解析】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
A、烟花鸣放产生的气体(例如SO2)会影响无机环境,并进入生物群落,因此也会参与生物群落间的循环,A错误;
B、焰火药剂中低硫、无重金属,可缓解酸雨和金属污染等问题,B正确;
C、植树造林能够涵养水土,这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
D、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使大气变得更加清新,是保障“阅兵蓝”的重要措施,D正确。
故选BCD。

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一种危害极大的传染病。近日,科研人员培育出一种含蜘蛛毒素基因的转基因真菌,较野生真菌其更能有效地杀死的蚊子,阻断疟疾的传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构建转基因真菌所用的工具酶有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解旋酶
B.毒液毒素基因在受体细胞表达说明生物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C.根据毒液毒素基因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大量目的基因
D.用显微注射法能够将蜘蛛的毒液毒素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中

【答案】BC
【解析】
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常用的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A、构建转基因真菌所用的工具酶不需要解旋酶,A错误;
B、毒液毒素基因在受体细胞表达说明生物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B正确;
C、可以通过PCR扩增获得大量目的基因,C正确;
D、将重组DNA分子注入动物的受体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而本题的受体细胞是真菌,常用Ca2+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再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D错误。
故选BC。

研究发现,鸽子胸肌细胞内丙酮酸的氧化分解过程中存在一条A→B…→C→D的反应途径。如果向细胞悬浮液中分别加入A、B、C和D等有机酸,发现任何一种有机酸即使在含量较低的情况下也能极大的加快丙酮酸氧化分解的速率。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采用鸽子这类飞翔鸟类而非家鸡这类不善飞翔鸟类的胸肌细胞进行研究的原因是_________,丙酮酸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发生在_________中。
(2)如果阻断C向D的转化,则引起C堆积,而此时加D,随着D的减少,C的堆积量会持续增加。据此可推测丙酮酸氧化分解的整个反应过程是一个由多种有机酸参与的_________(填“环状”“直链状”)途径,并用箭头和字母构建此途径_________。
(3)线粒体中的C酶可催化C→D的反应,而丙二酸与C结构相似,因此会妨碍C与_________,对C酶造成竞争性抑制作用。如果增加C的浓度,可以_________(填“增强”“减弱”)丙二酸的抑制作用。

【答案】与不善于鸟类相比,飞翔鸟类的胸肌细胞中所含线粒体数量较多,适于物质氧化分解的研究 线粒体基质 环状 C酶结合 减弱
【解析】
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1分子葡萄糖被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的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在线粒体基质中被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型氢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
(1)本实验是研究物质氧化分解的过程,物质氧化分解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与不善于鸟类相比,飞翔的鸟类胸肌细胞中所含线粒体数量较多,适于物质氧化分解的研究,丙酮酸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2)根据题干信息阻随着D的减少,C的堆积量会持续增加,说明存在着反馈调节,是一个环状途径,即:
(3)由于丙二酸与C的结构类似,所以妨碍C与C酶的结合。增加C的浓度,可以增加C与C酶的结合机会,减弱丙二酸的抑制作用。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生与胰岛素的含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若_________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可影响组织细胞对_________。
(2)糖尿病疑似病人的血糖检测需在空腹(禁食8~12小时后)条件下进行,空腹检测的目的是______。
(3)研究发现桑瓜饮剂对糖尿病症状有一定的改善功能。科研人员用下列实验材料和试剂等设计实验进行了验证。实验材料和试剂:正常鼠、糖尿病模型鼠、生理盐水、二甲双弧(糖尿病治疗药物)、桑瓜饮剂等。
①取A组正常鼠、B、C、D三组糖尿病模型鼠,其中A组灌胃适量生理盐水,B、C、D组分别进行_________处理。
②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
③试推测桑瓜饮剂改善糖尿病症状的机理可能是_________(一点即可)。

【答案】胰岛B(β) 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排除饮食等方面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灌胃等量生理盐水、二甲双弧、桑瓜饮剂 A组血糖正常、B组高血糖、C与D组血糖均低于B组且跟A组接近 桑瓜饮剂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 桑瓜饮能够减少糖尿病鼠胰岛β细胞的损伤(修复胰岛B细胞)
【解析】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人体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含量,二者是拮抗作用。
本实验自变量是是否有药物处理,因变量是血糖含量。
(1)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如果胰岛素减少,影响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2)饮食后,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可以转变成血糖,所以为了排除饮食等方面对血糖浓度的影响,需要进行空腹检测。
(3)①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有药物作用,所以与A组作对照,B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处理,C组用等量的甲双弧处理,D组用等量的桑瓜饮剂处理。
②该实验为验证试验,二甲双弧和桑瓜饮剂均有降血糖的作用,所以A组(正常老鼠)血糖正常、B组(糖尿病老鼠)高血糖、C与D组(有药物降低血糖)血糖均低于B组且跟A组接近。
③根据胰岛素作用机理可推测,桑瓜饮剂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或桑瓜饮剂能够减少糖尿病鼠胰岛B细胞的损伤(修复胰岛B细胞)。

大兴安岭是中国东北部的著名山脉,属于寒温带气候,林地有7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4.1%,其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大兴安岭生物多样性是由_________之间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冬天大兴安岭的熊等动物有较厚的脂肪组织,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点)。
(2)下图是大兴安岭某湿地火灾前后群落自然恢复情况,此地发生了_________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_,火灾后出现钻天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同时也反映了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

群落类型

树种

相对密度%

相对盖度%

重要值%

落叶松
沼泽林

火灾前

兴安落叶松
白桦

57.66
42.34

91.53
8.47

70.56
29.44

火灾后

兴安落叶松
白桦
钻天柳

92.49
4.55
2.96

95.74
2.47
1.79

83.80
8.48
7.72


【答案】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 脂肪具有保温的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物质 次生 保留原有土壤基本条件,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或无机环境等发生改变 自我调节
【解析】
共同进化包括两个方面:
(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体现在捕食关系、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上。
(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无氧环境影响生物的代谢类型均为厌氧型,自养型生物的出现产生的氧气使环境变成有氧环境,这又影响了好氧生物的出现。
群落演替: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1)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由于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具有保温、缓冲和减压的作用,所以大兴安岭的熊等动物有较厚的脂肪组织。
(2)发生火灾后,会保留原有的土壤条件,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在此基础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发生火灾后,原有的生态环境或无机环境发生了改变,所以出现新的生物种类钻天柳,群落自然恢复反映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某动物黑色毛和棕色毛这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B、b决定,同时X染色体上基因I会抑制黑色与棕色色素的形成,从而使毛色变白,基因i无此作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种群中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___种。
(2)群体中,理论上棕色雄性个体数___________(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棕色雌性个体,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白色雄性与黑色雌性杂交,子一代棕色均为雄性,则亲本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___,子代雌性个体中白色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
(4)现有基因型为BBXIY的个体与纯合棕色雌性杂交,F1出现了黑色雌性个体。推测变异的原因可能是:①发生了基因突变;②发生了X染色体上I基因片段的缺失。某学生采用F1黑色雌雄个体相互交配的方式对变异原因进行研究,判断其能否依据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确定变异原因,并阐述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BBXiY、BbXiY、BBXiXi、BbXiXi 9 多于 在B基因不存在的情况下,雌性的两条X染色体上同时具有i基因时才会出现棕色,而雄性的一条X染色体上有i基因时就会出现棕色 BbXIY与BbXiXi或bbIY与BbXiXi 1(100%) 不能 因为无论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发生X染色体含I片段缺失,交配后代中黑色:棕色比例均为3:1(比例均相等)
【解析】
根据题干“黑色毛和棕色毛这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B、b决定,同时X染色体上基因I会抑制黑色与棕色色素的形成,从而使毛色变白,基因i无此作用”,可以推测,只要有XI基因,则动物表现为白色,B_XiXi和B_XiY表现为黑色,bbXiXi和bbXiY表现为棕色。
(1)根据分析黑色个体有BBXiXi、BbXiXi、BBXiY和BbXiY共4种基因型,只要有有XI基因,则动物表现为白色,所以基因型一共有3×3=9种。
(2)棕色雄性基因型是bbXiY,棕色雌性基因型是bbXiXi,雌性的两条X染色体上同时具有i基因时才会出现棕色,而雄性的一条X染色体上有i基因时就会出现棕色,所以雄性个体数比雌性多。
(3)亲代黑色雌性的基因型为B_XiXi,雄性基因型为 XIY,而子代出现了棕色的雄性bbXiY,所以亲代雌性基因型是BbXiXi,雄性基因型可能是bbXIY或者BbXIY。子代雌性个体基因型中全部含有XIXi,所以全为白色。
(4)BBXIY与纯合棕色雌性(bbXiXi),出现了黑色雌性,如果是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基因型是BbXiXi,如果是X染色体上I基因片段的缺失,则基因是BbX Xi,子代雄性基因型是BbXiY,雌雄相互交配,无论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发生X染色体含I片段缺失,交配后代中黑色∶棕色比例均为3∶1(比例均相等),所以不能确定变异的原因。

生物胺存在于多种食品中,过量的生物胺会导致人中毒。为此科研人员欲从咸鱼中筛选出能够高效降解生物胺的菌株,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咸鱼中筛选出高效降解生物胺菌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的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将接种咸鱼提取液的培养基和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条件下培养48h,培养未接种培养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中,挑选单一菌落再次接种,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分离出3种高效分解生物胺的菌种,分别是李糖乳酸菌(Lr)、植物乳杆菌(Lp)和戊糖片球菌(Pp),并利用三种菌进行下列实验。
①下图是不同浓度食盐下Pp对生物胺降解力的实验结果。据图分析,当食盐浓度为_________时Pp基本丧失降解力,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注:生物胺包括腐胺、尸胺、组胺、酪胺。
②将上述三种菌株两两组合,每一组合用划“十字”的方法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若两菌株之间存在拮抗关系,则培养基的___________处无菌落生长。科研人员进行此项研究的意义是___________。

【答案】咸鱼中富含生物胺 生物胺 检验灭菌 是否彻底纯化菌落(分离出高效降解生物胺的菌落) 160g/L 高浓度食盐抑制了菌的生长从而影响分解菌对生物胺的降解;也可能是高浓度食盐影响了分解菌酶的生成量;抑制了分解菌分泌的相关分解酶的活性使降解能力下降 “十字”交界(两垂直线交界或划线交界) 找到最佳组合方案,以便更高效的降解生物胺
【解析】
本课题的目的是“科研人员欲从咸鱼中筛选出能够高效降解生物胺的菌株”,所以是相关选择培养基的配置及原理考查。
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可以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
(1)选择菌种时,需要到相应的环境中去找,所以选择能够高效降解生物胺的菌株,需要到富含生物胺的环境,咸鱼中富含生物胺。
(2)该培养基需要添加生物胺,然后将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培养未接种培养基的目的是检验灭菌是否彻底,培养基的配置是否合格。挑选单一菌落再次接种,是为了检验其中是否含有杂菌,即是否彻底纯化菌落(分离出高效降解生物胺的菌落)。
(3)①据图可知,当食盐浓度为160g/L时降解率很低,说明Pp基本丧失降解力,因为在高浓度食盐抑制了菌的生长从而影响分解菌对生物胺的降解;也可能是高浓度食盐影响了分解菌酶的生成量,抑制了分解菌分泌的相关分解酶的活性使降解能力下降。
②在培养基的十字”交界(两垂直线交界或划线交界)存在接种的两种细菌,由于存在拮抗关系,所以此处两种细菌均不能正常生长,即无菌落生长,该研究的目的是找到不同菌株的最佳组合方案,以便更高效的降解生物胺。

©2021-2022咋考网版权所有,考题永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