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咋考网 > 高中 > 高一 > 语文 > 下册 > 期末考试 >

2017年高一语文下半期期末考试相关

高一语文下半期期末考试在线答题(2017年甘肃)

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各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覆盖周密无际 周密:周到严密
B. 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指令
C. 连辟.公府不就 辟:召
D. 衡少善属文 属:属于
【2】下列句子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B.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D. 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3】在下列句式中选择与“游于三辅” 相同的一项:( )
A.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C. 求人可使报秦者
D.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4】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舍相如广成传舍
B.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 单于愈益欲降之
D. 妙尽璇机之正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② 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答案】
【1】C
【2】D
【3】B
【4】B
【5】(1)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
②皇帝让(他,或“张衡”)进入宫廷,(在)自己身边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周密:四周严密。B项,指示:指出来给人看。D项,属:撰写。故选C。
【2】试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特征”:古义:特地征召;今义: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B项,“方面”:古义是方向;今义:指在某事、某人或某物在某个范围或层面的相对或并列。C项,“下车”:官吏到任;今义:从车辆上下来。故选D。
【3】试题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游于三辅”是介宾短语后置句。A项,被动句。B项,介宾短语后置。C项,定语后置句。D项,宾语前置句。故选B。
【4】试题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文言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也可以活用。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意动用法,以……为奇,认为……奇特。A项,“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B项,“先”“后”,形容词意动用法,分别译为:以……为先,以……为后。C项,“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D项,“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规律,道理。故选B。
【5】试题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雅”:“平素,一向”;“特征”:“特地征召”;“为”:“担任”。第二句关键点:“引”:“让……进入”;“讽议左右”:“(在)自己身边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讽议”:“提出意见”。
古今异义的变化: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一、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二、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三、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四、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五、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六、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七、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八、褒贬有变。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参考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虽然才学高出当时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他)总是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应召。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者侈的。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讽喻规劝。精心地构思写作,(经过)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应召。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详尽明白。
顺帝初年,(张衡)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从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盖子中央凸起,样子象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 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的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地震发生时)虽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这样的仪器。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惊异地动仪这次怎么不灵验了。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叹服地动仪的巧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 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被调出京城,去当河间王刘政的相国。当时河间王骄横者侈,不遵守法令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和刘政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恭顺,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张衡治理河间政务三年后,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朝廷却把他调回京城,任命为尚书。(张衡)活到六十二岁,永和四年与世长辞。

阅读下列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了。
【1】这首词提到了民间的哪个节日?有哪些习俗?简要分析本词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
【2】简要分析这首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重阳节、登高、饮雄黄酒或赏菊等;作者抓住重阳节时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木芙蓉花和菊花来描写,远近结合、色彩相间,充分展示出重阳节时周围环境的美丽如画。(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2】这首词描写了主人公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忧愁,也表达了自己仕宦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途渺茫、难以把握。
【解析】
【1】试题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艺术手法。题干有两个小问,第一个小问考的是这首词提到了民间的哪个节日,该节日有哪些习俗。第二个小问考的是这首词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回答第一个小问,抓住词中的典型意象分析是哪个节日,如,根据“金菊”“红树”“疏黄”“鸿雁”,应是秋天的节日,“天气欲重阳”可知是重阳节。至于重阳节的习俗需要考生平时积累,如: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饮雄黄酒、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即可。回答第二个小问,首先要实习写景艺术手法有哪些,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主要从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这一角度作答。词起两句:“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近重阳。”选出木芙蓉、黄菊两种花依然盛开、能够在秋风中争香斗艳来表现“重阳”到临前的季节特征。接着“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从近景写到远景,从周围写到望中的乡村,从花写到树。秋景最美的,本来就是秋叶,这里拈出树上红叶来写,充分显出时令特征。红树中间还带着一些“疏黄”之色,树叶之红是浓密的,而黄则是稀疏的,浓淡相间,画境更美。下片“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三句从上写到下,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着一“淡”字,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而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无。景语用笔疏淡,表现作者的心境是闲适的。本题这样回答:抓住“芙蓉”“金菊”“红树”“疏黄”“鸿雁”等典型意象,可知作者抓住重阳节时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写景。采用远近结合、色彩相间的写景艺术,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秋季图画,表达词人怡然自得的雅兴和由重阳节而引起的对远方亲友的思念,而这种思念的伤感却是在隐约之间的。
【2】试题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上片,以流畅的笔墨描绘出重阳节前秋日登高所见景色。“芙蓉金菊斗馨香”句中的芙蓉和菊花都是秋季里开放的花。词人写秋日里万花纷谢,唯有芙蓉和满目金菊竞相绽放的景致,不单纯是写景,同时交待了季节——重阳节。词人直言重阳,为后文登高写景做了铺垫。“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正面写景。临高而望,远方村落星星点点,在霜叶染成的红树之间点缀着片片的秋草和茂叶凋零之后的树的枝丫。在秋日艳阳之下,如妙笔彩绘的图画。至此,秋日如画美景,表达词人怡然自得的雅兴和由重阳节而引起的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下片,“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极目高远,尽见天地之间蓝天白云,秋离气爽。恰此时望见大雁天边而来。鸿雁传情之画卷舒展于天地之间,写景气势恢宏,意境旷达间流露着淡淡的忧伤。词人由此联想起远方疏亲密友,此景引起对远方亲友的怀恋。在前词丰厚的铺垫之上,聊以“无限思量”叙寄情思,言尽而意不尽。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1)________________,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
(3)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____________________。
(6)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莫道不销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臣等不肖,请辞去。
(11)地也,________________,天也, ___________!
(1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___________
(13)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__________。
(14)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__。吾所以为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重湖叠巘清嘉 暮霭沉沉楚天阔 樯橹灰飞烟灭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树犹如此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一片神鸦社鼓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梧桐更兼细雨 怎一个愁字了得 且庸人尚羞之 况于将相乎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一时多少豪杰 水随天去秋无际 其势不俱生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
试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叠巘”“清嘉”“暮霭”“樯橹”“却”“萧瑟”“犹”“社”“庸”“错勘”“豪”“际”“俱”“急”,理解字义去记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 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 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 闻一多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3】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陈述。 答:
【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

【答案】
【1】BC
【2】①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穿他的一生,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创作、艺术鉴赏中都体现出对“美”的独特感悟,此人做事也极有风度,无一不美。②闻一多的内心更燃烧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热情更是贯穿他的一生。③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才是人生之大美,他最后也将自己投身此大美之中。
【3】①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课堂教学充满诗意。为了创造意境,特地把课程从上午调到灯光昏暗的晚上,在灯光和月光下讲诗,讲授时也极有名士风度;并能引导学生领悟古代神话、楚辞、唐诗的美。②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由于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艺术比较的新境界。③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置生死于度外,最后为国殉身。
【4】①十分敬佩。闻一多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坚定热忱的爱国者。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有着巨大成就的学者,闻一多没有埋头书斋潜心学问,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危难时机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起一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民族责任。先生的遇难,就是他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最有力的证明。他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他挺起了民族的脊梁。②十分惋惜。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更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其实闻一多先生当时完全可以暂避风头。李公朴被杀,说明当时的白色恐怖已经相当严重,闻一多先生可以选择在演讲完毕后撤离本地。既达到目的,又保存了自己。毕竟活着的他可以为国家再做更多的事情,无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学术方面。(开放性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B项,扩展范围。错在“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原文应为“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选项把“唐诗”换成了“诗歌”,偷换概念造成范围扩大,不合文意。C项,张冠李戴。错在“闻一……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认为“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还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的是本文作者。故选BC。
【2】试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内涵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是指它的表层意义;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对文中内容的筛选,所以,要结合闻一多的事迹分析焊锡。首先找到划线句在第四段末,需要考生找到设题的区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联系设题句子的关键词才能品味句子的含义。“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创作、艺术鉴赏。“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穿他的一生,体现出他对“美”的独特感悟。句中的“热情”是指闻一多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这表明他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一生不仅没有改变,自己也积极投身进去,并最终为此献身。
【3】试题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事例。例如,“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回答本题时要围绕闻一多的多重身份:首先他是一名出色的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充满诗意;其次,他是诗人,也是画家;还有,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回答该题时,从以上三个方面回答他是怎样的人,然后根据具体事例概括回答即可。
【4】试题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具体步骤:第一句应表明自己的观点。模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结合文意和自己对文本和现实的理解,分析自己的理由。本题,首先要明确表态:“十分敬佩”或“十分惋惜”。然后分析这样认为的理由。如,回答“十分敬佩”的,可以抓住闻一多先生是最坚定热忱的爱国者这一身份,在危难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分析。如果认为“十分惋惜”,可以抓住闻一多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更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一一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表明自己的观点。模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

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和氏璧(shì) 见臣列观(guān) 且鞮侯(jūdī )
B. 专横( hēng ) 楔子(qì ) 自诩(xŭ )
C. 伺候( cì) 汗涔涔( cén)离间( jiàn )前合后偃(yǎn )
D. 卑鄙(bì) 堤坝(tí) 教诲(huì) 归根结蒂(dì)

【答案】C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多音字、形似字等字的读音。A项见臣列观(guàn);B项,专横(hèng) 楔子(xiē)D项,卑鄙( bǐ) 堤坝(dī)。故选C。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阑珊 默守陈规 战粟 残羹冷炙
B. 置愠火 忤逆 囊括 披枷戴锁
C. 盘缠 布帛 良晨 附屈衔冤
D. 伺候 冠冕 包涵 莫名其妙

【答案】D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A项,默守陈规(墨守成规);B项,置愠火(熅);C项,良晨(辰) 附屈衔冤(负)。故选D。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舞蹈《蝶恋花》靓丽的造型、惊艳的舞姿、梦幻的特效以及破茧而出的蝴蝶,给观众似梦似真的感觉,让人目不暇接。
B. 巴金晚年写作了在中国当代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文章虽平铺直叙,但能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敢于履行历史责任的胸怀。
C. 这篇评论《雷雨》的文章观点怪异,语言偏激,一旦刊载出来,必定会走投无路。
D. 这件事不能光让班长一个人忙,大家必须一起推波助澜,才能把事情做好。

【答案】B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A项,“目不暇接”:意思是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语境说的是“舞蹈《蝶恋花》靓丽的造型、惊艳的舞姿、梦幻的特效以及破茧而出的蝴蝶”复杂纷繁,让观众感到迷乱。应为“眼花缭乱”。B项,“平铺直叙”:指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也用以形容文章容易理解。语境说的就是巴金的《随想录》容易理解。使用正确。C项,“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语境说的是这篇评论一旦刊载出来,必定会没有人赞同它的看法。D项,“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属贬义词。语境为褒义,所以该成语使用错误。故选B。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课程标准强调,高中教学内容既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又要有利于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B. 三国时期,由于北方的快速发展,为晋朝最后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C. 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D. 春节期间,我市多家公园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游园节目深受市民欢迎。

【答案】A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B项,成分残缺。删去“由于”。C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把“而且是”改为“而是”,与前面的“并不是”呼应。D项,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错在“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游园节目深受市民欢迎”。把“组织了”改为“组织的”,或者去掉“深受市民欢迎”。故选A。

文学常识哪一项表述错误( )
A. 莎士比亚的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和《麦克白》。
B.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选自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爱的艺术》。
C.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作者是帕斯卡尔。
D. 古代诗词曲中常用典故,“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涉及的历史人物分别是周瑜和孙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作家的姓名,字号作品,风格流派等都要一一对应记忆,切忌张冠李戴。A项,错在“《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一部具有讽刺性的喜剧。莎士比亚的悲剧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选A。

根据下面提示,仿写句子。
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 海对山说: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你高耸挺拔,稳重坚强,是值得我信赖的朋友。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根据上下文意及语境,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本题中例句的句式是:你……(用双音节形容词概括事物的特点),……(用双音节形容词概括事物的特点),是值得我……的……(两者的关系词)。本句可以用“高耸挺拔”“稳重坚强”这样两个用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山的特点,海跟山的关系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榜样等。答案不唯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小蜗牛:“毛虫姐姐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毛虫姐姐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 大地会保护他啊。”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我们,大地也不保护我们。”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
请认真揣摩上述材料中包含的道理,按下列要求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 (3)不少于800字。学生任选其中一则材料作文。

【答案】要学会自立
自立是夜幕中的一丝微光,虽然很淡,但也能冲破黑暗。
自立是大海里的一块木板,虽然很小,但也能拯救生命。
自立是烧杯内的一种催化剂,虽然很少,但也能改变速率。
要成功,我们就要学会自立。
自立能够锻炼人的意志。曾经看过飞虎队的训练,他们要自己一个人背着几十斤的石头,绕着山跑十几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如果摔倒了,要自己站起来,不能够让他人帮忙。不难发现,他们这样做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试想一下,飞虎队不能自立,其后果是怎样?国际恐怖组织是一只猛虎,在他们的尖牙下,飞虎队就会在一瞬间让自己的生命面临危险,人们,社会,国家也会变得动荡不安。是自立,让木棉花尽情绽放出它的美,也是自立,让世界上所有的人在人生的舞台上肆意歌舞。
自立能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在封建社会的腐蚀下,从古代起,中国的发展就比西方发达国家慢。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想冲击着我们。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我们能够满足这个称号吗?要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但在国际分工中我们只能拥有利润最少的一部分,这样可以吗?大树有了坚固的根,因此它可以茁壮成长。雄鹰有了健壮的翅膀,所以它能够自由翱翔。自立就是那坚固的根,那让中华民族迅速崛起的坚固的根;自立就是那健壮的翅膀,那让我们在世界翱翔的健壮的翅膀。虎门销烟,建立经济特区,这一次次的自立,都在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没有了自立,那意味着什么?
抛弃自立,在黑暗中我们只会是一只盲头苍蝇,毫无方向。
舍弃自立,在大海里我们只能够随波逐流,朝不虑夕。
丢弃自立,在国际上我们只会原地踏步,为后人耻笑。
在新的时代里,一次次新的自立,那就象征着一次次新的成功。过去的夜幕已不再黑暗,新生的太阳正从东方升起。
迈出自立的一小步,迎接我们的,将是成功的一大步。
【解析】
试题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学会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克服依赖性。最基本的就是要立足于自己当前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要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不断实践,逐步提高自立能力。 从材料中可提炼出“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的道理,所以“靠自己、自立”是本次作文的立意最佳。

©2021-2022咋考网版权所有,考题永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