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咋考网 > 初中 > 九年级(初三) > 化学 > 下册 > 开学考试 >

2019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开学考试相关

2019届初三下册开学考试化学考题同步训练(北京八中)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光合作用 B. 供给呼吸 C. 制碳酸饮料 D. 灭火

【答案】B
【解析】
A、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和叶绿素的作用下进行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故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来制作碳酸饮料,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可用来灭火,故不符合题意。

在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
A. 氮气 B. 二氧化碳 C. 氧气 D. 稀有气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氧气,故答案选择C

下列物质中,含有金属元素的是
A. P2O5 B. CO2 C. CuSO4 D. CH4

【答案】C
【解析】
A、五氧化二磷中含有的磷元素和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中含有的碳元素和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C、硫酸铜中含有的铜元素属于金属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符合题意;
D、甲烷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下列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且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木炭 B.甲烷 C.硫粉 D.红磷

【答案】D
【解析】

下列物质不属于可燃物的是
A. O2 B. CO C. H2 D. 酒精

【答案】A
【解析】
A、氧气不可燃,不能做可燃物,但是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C、氢气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燃烧生成水,故不符合题意;
D、酒精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不符合题意。

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 加热时试管口避开自己或他人 B. 用完酒精灯后,用嘴吹灭
C. 加热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D. 闻药品气味时,用手扇闻

【答案】B
【解析】
A、加热时试管口避开自己或他人,防止试管中的液体暴沸溅出伤人,故不符合题意;
B、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防止引燃酒精灯内酒精,故符合题意;
C、加热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防止液体受热膨胀溅出试管,故不符合题意;
D、闻药品气味时,用手少量气体到口鼻处闻气味,防止有毒气体使人中毒,故不符合题意。

氧气能压缩在钢瓶中保存,主要体现了
A. 分子的质量很小 B. 分子间有间隔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分子由原子构成

【答案】B
【解析】
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隙最大,最容易被压缩,故选B。

下列地点附近,可以使用明火的是
A. 加油站 B. 面粉厂 C. 烟花销售点 D. 空旷的露营区

【答案】D
【解析】
A、加油站周围的空气中含有较多挥发出的汽油分子,汽油属于易燃物,和空气混合遇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不符合题意;
B、面粉厂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面粉粉尘,属于可燃物,和空气混合遇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不符合题意;
C、烟花中含有大量易燃易爆物质,遇明火已发生爆炸,故不符合题意;
D、空旷的露营区可以使用明火,故符合题意。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称量氯化钠 B. 倾倒液体
C. 点燃酒精灯 D. 读取液体积

【答案】D
【解析】
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选项A不正确。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试管没有倾斜、瓶塞没有倒放,选项B不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选项C不正确。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选项D正确。
故选:D。

下列方法不能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是
A. 观察颜色 B.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C. 滴加澄清石灰水 D. 伸入燃着的木条

【答案】A
【解析】
A、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无色气体,观察颜色无法区分,故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氧气不能,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区分,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二者能用澄清石灰水区别,故不符合题意;
D、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会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二者可以用燃着的木条进行区别,故不符合题意。

下列物质不属于碳单质的是
A. 石墨 B. 金刚石 C. C60 D. 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石墨、金刚石和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二氧化碳是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选D。

根据右图所示元素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钠的相对原子质量22.99 B. 钠原子中有11个质子
C. Na可以表示1个钠原子 D. Na是非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
A、元素周期表小方格最下方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由图知钠的相对原子质量22.99, 故不符合题意;
B、元素周期表小方格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由图知钠元素质子数为11,故不符合题意;
C、元素符号同时可以表示元素的1个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D、由题可知钠元素名称带大金旁,属于金属元素,故符合题意。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 空气 B. CaCO3 C. MnO2 D. O2

【答案】C
【解析】
A、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钙是由钙、碳、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含氧化合物,不是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是由锰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符合题意;
D、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故不符合题意。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试管1中的气体可以燃烧
B. 试管2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 试管1和2中气体的质量比为2:1
D. 该实验说明,水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答案】C
【解析】
A、电解水实验中,和负极相连的1号管产生的是氢气,能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B、和正极相连的2号管产生的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不符合题意;
C、电解水实验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符合题意;
D、电解水试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成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比较合金与纯金属的硬度

用黄铜片和纯铜片相互刻划

B

检验CO2是否集满

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前、后固体的质量

D

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向盛满CO2的塑料瓶中倒水,拧紧瓶盖并振荡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A、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组成金属的硬度,用相互刻画的方法可以比较合金与纯金属的硬度,故符合题意;
B、排空气法收集时,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来判断是否集满,故不符合题意;
C、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反应应该在密封体系中进行,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也能和水反应,向盛满CO2的塑料瓶中倒水,拧紧瓶盖并振荡,塑料瓶变瘪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要证明CO2能与水反应,需要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故不符合题意。

根据图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MnO2可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B. 用该反应可以制备氧气
C. 物质不同,其元素组成一定不同
D.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A、由题图可知,反应前是过氧化氢分子,反应后是水分子和氧分子,二氧化锰可以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故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反应生成了氧气,该反应可以制备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C、物质不同,其组成元素可能相同,例如过氧化氢和水,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反应物有一种,生成物有两种,符合分解反应的定义,属于分解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根据图示,下列关于物质构成微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反应物中含有氧分子
B. 1个反应物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C. 反应物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质量之比为1:8
D. 两种生成物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答案】B
【解析】
A、由题图可知反应物是过氧化氢分子,1各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而不是过氧化氢中含有氧分子,故选项不正确;
B、由题图可知,1个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故选项正确;
C、反应物过氧化氢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质量之比为2∶(16×2)=1∶16,故选项不正确;
D、生成物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生成物氧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故选项不正确。

结合微观示意图回答。

下列关于物质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2H2O+O2↑
B. 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
C. 当34份质量的H2O2参加反应时,生成32份质量的O2
D. 反应物中的氧元素,在反应后完全转移到O2

【答案】B
【解析】
A、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选项A不正确;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选项B正确;
C、由方程式可知,当68份质量的H2O2参加反应时生成32份质量的O2,选项C不正确;
D、由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可知,反应物中的氧元素,在反应后一部分转移到水中,一部分转移到O2中,选项D不正确。
故选:B。

用下图所示4个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实验中所用的纸花均用石蕊染成紫色 并干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最终只有实验④中的紫色石蕊小花会变红
B. 实验④就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C. 在实验④中,若对比小花放入集气瓶前后的现象,可以不必做实验③
D. 由实验①④推断,实验④中有酸性物质

【答案】D
【解析】
A、稀醋酸能使紫色干花变红,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也能使紫色干花变红,所以实验①④中紫色石蕊小花变红,故选项不正确;
B、实验④和实验②③作对照实验,实验②③中紫色石蕊小花不变色,而④中小花变红,说明实验④中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故选项不正确;
C、实验③把干燥的石蕊花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瓶中不变红,说明了仅有二氧化碳气体石蕊不能变色,和实验④形成对比实验,不能省略,故选项不正确;
D、实验①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红,实验④中小花变红可推测有酸性物质产生,故选项正确。

能源是生产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新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逐渐增大。如图所示的能源中,不属于新能源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答案】B
【解析】
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
A、风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选项A不正确。
B、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选项B正确。
C、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选项C不正确。
故答案为B。

太阳能、氢能等被称为“低碳能源”,理论上其“碳排放”为零。
(1)下列有“碳排放”的化学变化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____(填数字序号)。
①2CO+O22CO2
②CaCO3CaO+CO2↑
③2CuO+C2Cu+CO2↑
(2)氢气燃烧不可能产生碳排放,而甲烷燃烧会产生,原因是_____。

【答案】③ 氢气中不含碳元素
【解析】
(1)①2CO+O22CO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②CaCO3Ca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③2CuO+C2Cu+CO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氢气燃烧不可能产生碳排放,而甲烷燃烧会产生,原因是氢气中不含碳元素。

医疗消毒常用乙醇溶液和过氧化氢溶液。
(1)乙醇的化学式为C2H6O,乙醇中碳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
(2)过氧化氢溶液在消毒时会在血液中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冒气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00%(或×100%) 2H2O22H2O+O2↑
【解析】
(1)乙醇的化学式为C2H6O,乙醇中碳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100%=×100%,故填×100%(或×100%);
(2)过氧化氢溶液在血液中酶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填2H2O22H2O+O2↑。

常见的锅有陶瓷锅、铁锅、铜锅等。
(1)与陶瓷锅相比,用铜锅加热更快,利用的金属性质是_______。
(2)铁锅清洗后如未擦干,容易产生红色铁锈,该过程中发生了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铜锅加热后,锅底容易产生一层黑色的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用钢丝球清洗铜锅时,用力过大容易在铜锅上产生划痕。说明钢的硬度比铜___(填“大”或“小”)。

【答案】导热性 化学 2Cu+O22CuO 大
【解析】
(1)与陶瓷锅相比,铜的导热性更好,故填导热性;
(2)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缓慢氧化生成铁锈,有形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
(3)铜在空气中受热,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故填2Cu+O22CuO ;
(4)钢的硬度比铜大,相互刻画时,铜表面会产生划痕,故填大。

春秋时期我国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金柄铁剑”就是一个证明。

(1)铁剑剑刃可以捶打得很薄,主要利用的金属性质是_____。
(2)铁质剑身锈迹斑斑,金制剑柄依然金光灿灿,请从物质性质的角度解释其原因_____。

【答案】延展性 铁的化学性质比金活泼(或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金强),铁易生锈
【解析】
(1)铁剑剑刃可以捶打得很薄,主要利用的金属性质是延展性;
(2)金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铁比金活泼,所以在自然界中铁更易与其它物质反应,所以更易被腐蚀。

我国金属冶炼的技术在不断发展。

(1)春秋时期由于炉温较低,铁矿石未完全反应,得到的“块炼 铁”中含有较多杂质。“块炼铁”属于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宋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为提高冶炼温度,使用了一种固体化石燃料来代替木炭,这种固体化石燃料是_____;同时,还用风箱鼓入空气,其中利用的氧气性质是_____。化学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答案】混合物 煤 助燃性
【解析】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块炼铁”中含有较多杂质,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2)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中只有煤是固体,故填煤;氧气具有助燃性,用风箱鼓入充足的空气,能让煤燃烧的更充分,故填助燃性。

“温控保鲜”和“气调保鲜”是两类食品保鲜技术。它们通过降低温度和改变 气体成分,达到抑制储藏物细胞呼吸的目的。
(1)干冰可用于“温控保鲜”,利用干冰的性质是________。
(2)“气调保鲜”中会使用CO2来抑制细菌。CO2进入细菌细胞液后能产生酸性物质,抑制细菌生长。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酸性物质的产生:____。
(3)冰箱中常用下图所示的膜分离技术实现“气调 保鲜”。分离后,通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 ________(填“富氮空气”或“富氧空气”)。

【答案】升华吸热 CO2+H2O=H2CO3 富氮空气
【解析】
(1)干冰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常用来作制冷剂,干冰用于“温控保鲜”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故填升华吸热;
(2)CO2进入细菌细胞液后能产生酸性物质,是CO2和细胞液中的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故填CO2+H2O=H2CO3;
(3)氮气不供给细胞呼吸且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于食品保鲜,故填富氮空气。

在烛芯的棉线中加入细镁条可制成“吹不灭的蜡烛”。镁条的着火点低于火焰焰 心的温度。请从燃烧条件角度回答:

(1)蜡烛正常燃烧时,焰心的镁条不燃烧,原因是________。
(2)吹灭蜡烛后,镁条开始燃烧,并重新引燃蜡烛。引燃蜡烛时,镁条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镁条不能和氧气接触 升高温度达到蜡烛的着火点
【解析】
(1)蜡烛燃烧时消耗了焰心周围的氧气,镁条不能和氧气接触,不符合燃烧的条件,故填镁条不能和氧气接触;
(2)引燃蜡烛时,镁条的作用是升高温度达到蜡烛的着火点,故填升高温度达到蜡烛的着火点。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控农作物病虫害。但某些地区确实出现过农药残留超标事件,让一些人“谈药色变”。怎样科学地减少果蔬中的农药残留呢?有些农药随着温度的升高,分解会加快。通过在沸水中焯或使用蒸、炒等烹饪手段可以去除蔬菜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残留。部分农药在空气中能够缓慢地分解为对人体无害的物质。所以对一些易于保存的农产品,如胡萝卜、南瓜、土豆等,可以在室外存放一定时间来减少农药残留量。有科研人员监测了番茄中三唑酮(C14H16ClN3O2)在温室大棚内和室外的分解规律,如图。

去皮可以有效减少果蔬中的农药残留。但部分果蔬不容易去皮,如生菜、草莓、樱桃等,因此清洗成为了消费者去除农药残留的重要方式。由于大多数农药难溶于水,可利用洗菜机或加入洗涤盐等方式提高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有人研究了利用不同方法去除黄瓜中嘧菌酯农药残留的效果,如图所示。

可见,减少农药残留的关键是认识物质的性质。基于农药的不同性质,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去除。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沸水中焯蔬菜可以去除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残留,这是利用了氨基甲酸酯类的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三唑酮C14H16ClN3O2由_______种元素组成。
(3)依据图,影响番茄中三唑酮残留量的因素有________。
(4)为了最大量地去除黄瓜中的嘧菌酯,在清洗黄瓜时,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5)下列说法合理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为了防止农药在农产品中残留,必须全面禁止使用农药
B.采摘瓜果后,建议清洗干净再食用
C.削去果皮,也能减少农药残留
D.利用农药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减少农药残留量

【答案】化学 五 温度 用奶粉洗涤黄瓜 BCD
【解析】
(1)由题文可知升高温度可加快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分解,在沸水中焯蔬菜可以去除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残留,是利用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化学性质,故填化学;
(2)由三唑酮C14H16ClN3O2的化学式可知三唑酮C14H16ClN3O2中含有碳、氢、氯、氮、氧五种元素,故填五;
(3)由图可知室外番茄中三唑酮残留量较温室内的含量低,所以影响番茄中三唑酮残留量的因素有温度,故填温度;
(4)由题图可知用奶粉去除黄瓜中嘧菌酯农药残留的效果最好,故填用奶粉洗涤黄瓜;
(5)
A、农药是最重要的作物保护手段,但使用不当会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应当以最少量的农药获得最高的防治效果,同时延缓或防止抗药性的产生,从而减少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B、采摘瓜果后,建议清洗干净再食用,故符合题意;
C、削去果皮,也能减少农药残留,故符合题意;
D、利用农药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减少农药残留量,部分农药在空气中能够缓慢地分解为对人体无害的物质,例如一些易于保存的农产品,如胡萝卜、南瓜、土豆等,可以在室外存放一定时间来减少农药残留量,故符合题意;故选BCD。

我国是钢铁大国,粗钢产量占世界的一半。工业炼钢的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1)高炉中用CO还原Fe2O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除铁矿石外,高炉中主要还有下列物质发生了反应:
①CaCO3CaO+CO2↑
②CO2+C2CO
③C+O2CO2
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填数字序号);这三个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共有_____种。
(3)根据信息推测,转炉中产生的气体X可能是_____(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Fe2O3+3CO 2Fe+3CO2 ②③ 3 二氧化碳
【解析】
(1)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 2Fe+3CO2;
(2)化合反应是多变一的反应,所以属于化合反应的是②③,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碳单质的化合价为0,所以这三个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共有三种;
(3)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所以转炉中产生的气体X可能是二氧化碳。

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但液体燃料短缺。通过“煤液化”技术,用煤炭和水制 取甲醇(CH3OH)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流程如下:

(1)冷却器里发生的是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合成塔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在方框内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________。

(3)下列关于甲醇生产的说法中,合理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根据信息推测,甲醇是一种液体燃料
B.煤炭与水在常温下即可生成CO和H2
C.甲醇的生产会受到CO和H2比例的影响
(4)甲醇燃烧时发生反应:2CH3OH + 3O22CO2 + 4H2O,若甲醇燃料的质量为32 t,则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t。

【答案】物理 AC 48
【解析】
(1)冷却器是将汽化炉得到的高温气体进行冷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
(2)由题意可知合成塔内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的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方框中还缺少4个氢原子,即2个氢分子,故填
(3)
A、由题文通过“煤液化”技术,用煤炭和水制取甲醇(CH3OH)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可知甲醇是液体燃料,故符合题意;
B、由题图可知煤炭与水在高温下(1500℃)反应可生成CO和H2,故不符合题意;
C、由题图可知,生产甲醇的过程中要通过变换器调整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比例,是因为甲醇的生产会受到CO和H2比例的影响,故符合题意;故填AC。

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将挂在天平两侧的两个薄纸袋调节平衡,然后向B中倾 倒二氧化碳气体。

(1)天平的_______(填“A”或“B”)端会向下倾斜。
(2)放置一段时间后,天平两端恢复平衡。由此可知分子的性质是________。

【答案】B 分子的不断运动
【解析】
(1)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等体积的空气和二氧化碳比较,二氧化碳质量大,倾倒时天平向二氧化碳侧倾斜,故填B;
(2)由于分子的不断运动,放置一段时间后,天平两端恢复平衡,故填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1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 A计分。

A用下图装置制取氧气

B用下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
(2)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能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
(2)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试管 2KMnO4 K2MnO4+ MnO2+O2↑ 氧气不易溶于水 长颈漏斗 CaCO3+2HCl=CaCl2+H2O+CO2↑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
33—A
(1)仪器A是试管,故填试管;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方程式故填2KMnO4 K2MnO4+ MnO2+O2↑;
(3)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故填氧气不易溶于水;
33—B
(1)仪器B是长颈漏斗,故填长颈漏斗;
(2)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3)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填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实验后冷却至室温再次称量,天平指针不发生偏转。若拧松锥形瓶上的胶塞,指针将会_____(填“向左偏”“向右偏”或“不偏转”)。

【答案】4P+5O22P2O5 向左偏
【解析】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是红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方程式故填4P+5O22P2O5;
(2)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集气瓶内压强减小,此时天平平衡,若拧松锥形瓶上的胶塞,空气进入集气瓶,导致指针向左偏,故填向左偏。

如图所示,用软塑料瓶进行实验。

(1)向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再向瓶中注入足量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有:浑浊消失_____。

【答案】CO2+Ca(OH)2=CaCO3↓+H2O 产生气泡,塑料瓶鼓起等。
【解析】
(1)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向瓶中注入足量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有:产生气泡,塑料瓶鼓起等。

进行如下图所示微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1)能发生反应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2)若要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依据的现象是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在锌、铁、铜、银中,通过该实验,无法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两种金属是______。

【答案】AB B中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C中无明显现象 Fe+CuSO4=FeSO4+Cu 锌、铁
【解析】
(1)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锌、铁的活动性比铜强,锌、铁都能和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银的活动性比铜弱,银不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故填AB;
(2)铁比铜活泼,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反应现象是铁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银的活动性比铜弱,不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反应时无明显现象,依据故填B中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C中无明显现象;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方程式故填Fe+CuSO4=FeSO4+Cu;
(3)锌、铁都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即锌、铁都比铜活泼,但无法比较锌铁的活动性强弱,故填锌、铁。

用下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1)甲、乙实验对比,能证明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
(2)若只用装置乙来证明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答案】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通空气前白磷不燃烧,通空气后白磷燃烧
【解析】
(1)甲实验中白磷和空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没有燃烧,乙实验中,白磷既和空气接触,温度又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满足了燃烧的条件,白磷燃烧,甲、乙实验对比,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可燃物的燃烧除了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燃烧还需要氧气,根据通空气前白磷不燃烧,通空气后白磷燃烧即可证明燃烧需要氧气这一条件,故填通空气前白磷不燃烧,通空气后白磷燃烧。

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取3个玻璃注射器,分别放入1g锌片、铜片、镁片,再 各吸入足量的稀硫酸,迅速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保持注射器的活塞始终不动。下方各放置一个小烧杯,观察到如下现象。

(1)注射器①中产生气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注射器②中无明显现象,原因是_______。
(3)注射器③中发生剧烈反应,注射器中的液体被压入小烧杯中,反应很快停止。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镁片与稀硫酸反应产生大量氢气 B.针管内压强迅速增大
C.压强差使液体流入烧杯中

【答案】Zn+H2SO4═ZnSO4+H2↑ 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或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 ABC
【解析】
(1)锌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前面,能置换出硫酸中的氢,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方程式故填Zn+H2SO4═ZnSO4+H2↑;
(2)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的后面,二者不反应,不能置换出稀硫酸中的氢,故填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或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
(3)镁的化学性质活泼,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的前面,和稀硫酸快速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针管内压强迅速增大,使液体流入烧杯内,故填ABC。

同学们发现有一种“氮气灭火装置”能利用液氮(沸点为-196℃)产生的大量氮气来灭火。他们用氮气进行如右图所示实验,却发现蜡烛未熄灭。

(查阅资料)氮气密度略小于空气;压强不变时,气体温度越低,密度越大。
(1)结合氮气性质分析,右图蜡烛未熄灭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实验1:探究氮气能否用来灭火(所用容器均为隔热材料,下同)

实验编号

1-1

1-2

1-3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蜡烛持续燃烧

蜡烛缓慢熄灭

蜡烛熄灭



(2)实验前有同学提出,由液氮汽化产生的氮气温度低,密度足够大,会向下流动隔 绝可燃物周围的氧气。依据实验1判断,这种假设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3)有同学根据实验1提出新假设,氮气灭火可能与可燃物周围氮气的含量有关。可 能支持这一假设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填实验1中的实验编号)。
实验2:探究灭火与氮气含量是否有关

实验编号

2-1

2-2

2-3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蜡烛没有熄灭

蜡烛缓慢熄灭



(4)实验2中,蜡烛所在位置氮气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_(填实验编号)。
(5)推测实验2-3的现象是________。
(6)反思实验2,除氮气含量外,影响蜡烛燃烧的其它可能因素是________。
(7)结合上述实验,下列关于 “氮气灭火装置”使用的说法中,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 从高处向低处喷洒使用
B. 可燃物火焰熄灭后,还需持续通气一段时间
C. 在有少量排气口的封闭空间中使用时,效果好于开放空间

【答案】氮气密度略小于空气,倾倒时不能隔绝蜡烛周围的氧气 不成立 1-2 2-3 蜡烛熄灭(或蜡烛迅速熄灭,合理即可) 温度 BC
【解析】
(1)由题文知氮气密度略小于空气,倾倒时不能隔绝蜡烛周围的氧气,故填氮气密度略小于空气,倾倒时不能隔绝蜡烛周围的氧气;
(2)实验1-1和实验1-2对比,说明虽然液氮汽化产生的氮气温度低,但是密度没有大到能使烧杯下端蜡烛熄灭,仅使烧杯口端的蜡烛缓慢熄灭,在对比实验1-3中二氧化碳的灭火效果,可知这种假设不成立,故填不成立;
(3)实验1-2蜡烛熄灭而实验1-1蜡烛继续燃烧,如果氮气灭火可能与可燃物周围氮气的含量有关,说明实验1-2蜡烛周围氮气含量比实验1-1蜡烛周围氮气含量高,故填1-2;
(4)由实验2-1和2-2可知,越接近液氮,蜡烛越容易熄灭,说明越接近液氮,氮气浓度越高,可知蜡烛所在位置氮气含量最高的应该是实验2-3,故填2-3;
(5)由前分析可知越接近液氮处氮气浓度越高,蜡烛越容易熄灭,故填蜡烛熄灭(或蜡烛迅速熄灭,合理即可);
(6)液氮汽化需要吸热,越接近液氮,温度越低,温度低也可能影响蜡烛的燃烧,故填温度;
(7)
A、氮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从高处向低处喷洒使用,不能达到灭火的效果,故不符合题意;
B、可燃物火焰熄灭后,还需持续通气一段时间,避免热的可燃物和氧气接触重新燃烧,故符合题意;
C、在有少量排气口的封闭空间中使用氮气灭火时,能增加空间内氮气的浓度,灭火效果好于开放空间,故符合题意;故填BC。

©2021-2022咋考网版权所有,考题永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