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咋考网 > 初中 > 七年级(初一) > 生物 > 下册 > 期末考试 >

2019年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相关

湖南2019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期末考试同步练习

人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A. 猕猴 B. 森林古猿 C. 长臂猿 D. 黑猩猩

【答案】B
【解析】
人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为森林古猿。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B正确。

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  )
A. 制造工具 B. 使用工具 C. 直立行走 D. 产生语言

【答案】C
【解析】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1)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主要是臂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是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以制造并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3)脑发育的程度不同,类人猿脑的容量约为400mL,没有语言文字能力;人脑的容量约为1200mL,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
从猿到人变化的过程中,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其中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直立行走迈出了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人类新个体的产生主要靠生殖系统来完成。男性和女性产生生殖细胞的器官分别是( )
A.睾丸和卵巢 B.睾丸和子宫 C.阴囊和卵巢 D.附睾和子宫

【答案】A
【解析】
男性的精囊、输精管、睾丸、阴茎等构成了男性的生殖系统;女性的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构成了女性的生殖系统。
A.睾丸是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故A符合题意。
B.睾丸是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故B不符合题意。
C.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卵巢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故C不符合题意。
D.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人的受精卵形成部位是(  )
A.输卵管 B.卵巢
C.子宫 D.胎盘

【答案】A
【解析】
根据“受精卵形成部位”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受精过程,据此分析解答。
人的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处相遇并结合形成受精卵,随后受精卵开始发育成最初的胚胎,此时发育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当胚胎到达子宫后着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怀孕),此后通过胎盘交换的营养物质来自母体,同时将代谢废物经母体排出。怀孕两周后,胚胎称作胎儿。母体怀孕280天(40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成为分娩。分娩的结束标志着婴儿的诞生。所以,受精卵形成的部位是输卵管,故选A。

下列不属于男性第二性征的是 ( )
A. 胡须生长 B. 喉结突出 C. 音调较低 D. 声音变尖变细

【答案】D
【解析】
第二性征是指男女出现的除了性器官之外的性别差异,如男孩出现阴毛、腋毛、胡须以及喉结突出等,还出现声音洪亮而低沉的变声现象等。
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长胡须、喉结突出、声音低沉都属于第二性征,而肌肉发达不属于男性第二性征。故选:D。

下列哪种成分中不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  )
A. 蛋白质 B. 无机盐 C. 葡萄糖 D. 脂肪

【答案】B
【解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约70%)主要来自糖类;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也能提供能量;维生素、无机盐、水不能提供能量。B符合题意。

母亲节快到了,小晨为妈妈设计了一份午餐食谱:米饭、红焖肉、麻辣豆腐,从营养搭配上看,你认为增加下列哪种食物更加合理( )
A. 炒芹菜 B. 鸡蛋糕 C. 糖醋排骨 D. 小米粥

【答案】A
【解析】
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这六种营养素缺一不可。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该午餐中的米饭主要提供糖类,红焖肉、麻辣豆腐主要提供蛋白质、油脂和无机盐,缺少蔬菜水果类,会导致维生素摄入量不足,因此还应增加的食物是蔬菜水果类。可见,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李浩吃西瓜时把西瓜子也吞进了肚子里,这些西瓜子不会经过的消化器官是( )
A.肝脏 B.咽 C.大肠 D.胃

【答案】A
【解析】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大、小两种,大消化腺有大唾液腺、肝脏和胰腺;小消化腺则位于消化管壁内,如胃腺和肠腺等。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是食物的通道,是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食物经过消化道的顺序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所以,李浩吃西瓜时把西瓜子也吞进了肚子里,它的旅行路线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不经过肝脏,肝脏是位于消化道外的腺体。故选A。

下列器官中不属于呼吸道的是( )
A.咽 B.气管 C.肺 D.喉

【答案】C
【解析】
人体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肺由许多肺泡构成,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故选C。

古语“食不言,寝不语”的意思是:嘴里咽着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到了该睡觉的时候,不要说话。“食不言”的主要原因是(  )
A. 为了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B. 为了加快进食速度
C. 为了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D. 为了保持食物的卫生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会厌软骨的作用,会厌软骨能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鼻吸入的空气和经咀嚼的食物都会经过咽,之后各走各路,空气会进入气管,食物则会进入食道(气管位于食道的前面),这是由咽喉下方的会厌软骨所决定的。当我们吸气时,会厌软骨静止不动,让空气进入气管;当我们吞咽时,一方面软颚会向后延伸,阻止食物进入鼻腔;另一方面喉的上升,令会厌软骨像门一样,将气管喉覆盖,令食物进入食道。由此可知,人边吃饭边说笑,吞咽时会厌软骨因来不及盖住喉口使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因此要做到“食不言、寝不语”

随地吐痰易传播疾病,痰形成于(  )
A. 口腔 B. 咽 C. 喉 D. 气管

【答案】D
【解析】痰是气管和支气管上的黏膜腺细胞产生的黏液以及人体吸进的有害物质如细菌、灰尘等,经人体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的。
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有腺细胞,腺细胞可以分泌黏液,可以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还能黏附灰尘、细菌等。当黏膜上的纤毛向喉部摆动时,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因此痰形成于气管和支气管,D正确。

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如果Ⅰ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Ⅲ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  )

A. 养料 B. 二氧化碳 C. 氧气 D. 废物

【答案】B
【解析】“如果Ⅰ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流向组织细胞的血液是含氧高、二氧化碳含量低的动脉血,组织细胞消耗氧分解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则组织细胞中氧的含量低、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如果“Ⅲ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则肺泡中的气体是吸入的空气,氧的含量高、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从肺动脉流入的血液是含氧少、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经过气体扩散,血液流经肺部气体交换后,氧的含量升高、二氧化碳的含量下降。
根据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这种物质在Ⅰ处增多,在Ⅲ处减少,因此,这种物质是二氧化碳。

O型血的人在输血时是( )
A.万能供血者 B.万能受血者
C.不能用于输血 D.既是万能供血者,又是万能受血者

【答案】A
【解析】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血的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称为万能输血者。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血的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但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血型者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可见,O型血的人在输血时是万能供血者。故选A。

如图为人的胃部血液循环示意图,若A、B、C为对应血管中的血流速度,则下列血液流动速度关系式、表述正确的是(  )

A.A>B>C B.C>A>B C.B>A>C D.A>C>B

【答案】D
【解析】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个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个部分去的血管,动脉的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的管壁薄、弹性小、官腔大,管内血流速度慢;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的管腔很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根据以上特点可判定图示中的三种血管:A是动脉,B是毛细血管,C是静脉,其血液流速关系可表示为:A>C>B。故选:D。

中医切脉切的是( )
A. 静脉 B. 动脉 C. 毛细血管 D. 毛细淋巴管

【答案】B
【解析】脉搏即动脉搏动,脉搏频率即脉率,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正常成人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老年人较慢,为55到60次/分,切脉是汉族独创的诊法,两千多年来中医则习惯脉诊,即用手指按脉,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切脉”,“切”主要是在桡动脉,B正确。

人体形成尿液和暂时贮存尿液的器官分别是( )
A.肾脏、膀胱 B.膀胱、尿道
C.肾脏、输尿管 D.输尿管、尿道

【答案】A
【解析】
人体的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组成,肾由大约一百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由肾小体、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囊、肾小球组成。当血液流经肾时,肾将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净化;输尿管把尿液运送到膀胱;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A、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膀胱暂时储存尿液,A正确。
B、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B错误。
C、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输尿管把尿液运送到膀胱,C错误。
D、输尿管把尿液运送到膀胱,尿道排出尿液,D错误。
故选:A

关于排尿的意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排出尿素等代谢废物 B. 维持体内细胞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C. 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D. 调节二氧化碳和氧气之间的平衡

【答案】D
【解析】排泄有三条途径:人体中除二氧化碳以外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二氧化碳的排出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同时也排出了少量水分;出汗也是一种排泄方式,可排出少量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出汗还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排泄对于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排出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如果尿素在体内积累过多人就会尿中毒(尿毒症),而且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和正常的生理功能。

看电视时要形成物像和视觉才能看到,物像和视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A. 视网膜和大脑皮层 B. 视网膜和小脑
C. 大脑皮层和视网膜 D. 脑干和视网膜

【答案】A
【解析】
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如图:

可见,形成物像的部位是视网膜,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成语和谚语,这些成语与我们的生物学知识息息相关,下列成语中不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谈虎色变 B.惊弓之鸟 C.望梅止渴 D.孔雀开屏

【答案】D
【解析】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ABC.谈虎色变、惊弓之鸟、望梅止渴,都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ABC不符合题意。
D.孔雀开屏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D符合题意。
故选D。

激素分泌失调人体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患( )
A.侏儒症 B.呆小症 C.巨人症 D.肢端肥大症

【答案】A
【解析】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A.侏儒症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引起的。患者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A符合题意。
B.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引起的。患者身材矮小,但智力低下,B不符合题意。
C.巨人症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形成的,是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C不符合题意;
D.肢端肥大症是由于成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患者肢体末端增大,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弧 B.反射
C.大脑 D.中枢神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图是人体反射活动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③是该反射的神经中枢 B. 甲处主要由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
C. 乙处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 D. 该反射的传导方向是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⑤感受器、④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②传出神经和①效应器,A正确;
甲是灰质,主要由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B正确;
乙是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C正确;
该反射的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D错误。

“低碳生活”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下活动与之不相符合的是( )
A.建立森林保护区 B.多使用一次性物品
C.植树造林 D.提倡绿色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答案】B
【解析】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已威胁到生物圈,如人类的乱砍乱伐等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保护植被刻不容缓。
建立森林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A不符合题意。
多使用一次性物品,造成资源浪费,B符合题意。
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环境;C不符合题意。
提倡绿色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D不符合题意。

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是人类往大气中排放了过多的(  )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氟利昂 D. 二氧化硫

【答案】B
【解析】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绿化草地,不践踏草坪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B正确。

血液由红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 (______)

【答案】错误
【解析】
血液分为血细胞和血浆,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液分为血细胞和血浆,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约占91%--92%),还含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夜盲症、皮肤粗糙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 (______)

【答案】错误
【解析】
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据此解答。
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缺少维生素A会患夜盲症、干眼症、皮肤粗糙。缺少维生素D,儿童会患佝偻病,成年人的骨质疏松症。故本题说法错误。

小张尿液中葡萄糖含量超标,可能是得了糖尿病。 (______)

【答案】正确
【解析】
胰岛素能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上,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糖尿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因此,当尿液中葡萄糖含量超标,可能患糖尿病。题干说法正确。

人体内多余的水的排出唯有尿这种形式。 (______)

【答案】错误
【解析】
人体内的一些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有三条途径:二氧化碳和水以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水分、无机盐和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排泄是细胞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和尿素等。排泄的途径有三条:二氧化碳和水以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水分、无机盐和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人体内多余的水分不只是随尿液排出体外。故本题说法错误。

“望梅止渴”属于人类特有的简单反射。 (______)

【答案】错误
【解析】
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望梅止渴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属于复杂反射。同时,“望梅止渴”是人体对具体的信号作出的反射,不是人类特有的,而人类特有的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特征建立的条件反射。故本题说法错误。

常宁市某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题时,准备了馒头(碎屑与小块等量)、唾液、清水、碘液、恒温箱等实验设备和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管编号

馒头形态

加入的物质

温度环境

实验现象

1

碎屑

2毫升唾液和2滴碘液

37℃、10分钟

2

碎屑

2毫升清水和2滴碘液

37℃、10分钟

3

小块

2毫升唾液和2滴碘液

37℃、10分钟

4

碎屑

和2滴碘液

0℃、10分钟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1号试管和2号试管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2)分析1号至3号试管,能与3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的是____号试管。
(3)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上述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补加了4号试管。请你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判断加入到4号试管的物质还应该是___________,根据4号试管的实验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预测实验现象,1-4号试管中,不会变蓝的是____号试管。
(5)假如实验5分钟后,将1号试管取出,滴加碘液摇匀,如果实验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呈现浅蓝色,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种可能即可)。

【答案】唾液 1 2毫升唾液 温度影响淀粉酶消化 1 水浴时间不够长或搅拌不充分或唾液量太少等
【解析】
(1)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2)通过分析图中中的相关信息可知,该实验设置了三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与2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号试管与3号试管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消化的促进作用;1号试管和4号试管以温度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的影响。
(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分析该学习小组的实验设置可知:1号试管与2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3号试管与1号试管的变量是馒头形态,馒头碎屑模拟的是牙齿的咀嚼作用,二者构成对照实验。
(3)从4号试管所处的温度环境中可知:设置4号试管的目的是与1号试管以温度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催化能力)的影响;因此4号试管与1号试管除温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即在4号试管中也要加入2ml唾液;该组对照实验的实验现象是:1号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4号试管滴加碘液后变蓝色,说明4号试管中的淀粉没有被分解,比较二者的实验现象可知:温度能影响淀粉酶消化。
(4)预测实验现象,1-4号试管中,不会变蓝的是1号试管,因为1号试管中有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1号试管中的淀粉发生变化,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了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5)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呈现浅蓝色,说明试管内的淀粉没有被彻底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水浴时间不够长,淀粉没有被完全消化;搅拌不充分,淀粉与唾液淀粉酶的接触面积小也可能导致淀粉没有被彻底分解;唾液量太少也可能导致淀粉的消化不充分。

如图表示人的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请据图回答:

(1)A、B、C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表示________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中。
(3)胚胎发育初期营养物质来自于________,胚胎发育成胎儿的场所为________。

【答案】 精子、卵巢、受精卵 受精 输卵管 卵黄 子宫
【解析】解答:
(1)睾丸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因此A是精子,它是由睾丸产生的。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B能产生卵细胞,因此B是卵巢。C是受精卵。
(2 )D表示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里融合的现象,形成的C是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输卵管。
(3 ) D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现象,叫做受精。在由受精卵分裂发育成胚泡的过程中,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的卵黄,胚胎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叫着床。胚泡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内膜后,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胚胎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因此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状得宫养。
故答案为:
(1) 精子、卵巢、受精卵 (2).受精 (3)输卵管 (4)卵黄 (5)子宫

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念是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如图是食物经过的人体消化道的相关器官及其功能的概念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构3分泌的消化液是__________,该消化液中含有____________酶。
(2)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被彻底消化的器官是___________。[5]__________,其内表面具有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3)淀粉最终被消化成______________。

【答案】胃液 胃蛋白 小肠 小肠 皱襞 小肠绒毛 葡萄糖
【解析】
图示中1口腔,2是食管,3是胃,4是大肠,5是小肠,6 是肛门。
(1)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结构,胃内有胃腺,胃腺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消化作用。因此,结构3分泌的消化液是胃液,该消化液中含有 胃蛋白酶。
(2)淀粉在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脂肪在小肠内胆汁的作用下乳化为脂肪微粒,脂肪微粒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胃内胃液的作用下初步消化,初步消化的蛋白质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基酸。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小肠内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加大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面积;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被彻底消化的器官是小肠。5小肠,其内表面具有 皱襞和小肠绒毛。
(3)淀粉在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因此,淀粉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

如图模拟的是呼吸时膈肌的运动情况,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气球代表的是_______,瓶底的橡皮膜代表的是_______。
(2)如图乙所示用手下拉橡皮膜时气球会扩大,这表示_______的过程(填“吸气”或“呼气”)。在人体内,此过程进行时,橡皮膜代表的结构会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其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使得胸腔容积__________,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气体就被_______。

【答案】肺 膈 吸气 收缩 扩大 吸入
【解析】
(1)上图所示为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图中气球代表肺,橡皮膜代表膈。甲表示呼气,乙表示吸气。
(2)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1)图中气球代表的是肺,瓶底的橡皮膜代表的是膈。
(2)如图乙所示,当用手拉下橡皮膜时,钟罩容积增大,内部气压降低气球扩张,气球内气压低于大气压,空气进入气球表示吸气,所以,乙图表示吸气过程。在此过程进行时,橡皮膜代表的结构(膈)会收缩,其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使得胸腔容积扩大,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气体就被吸入。

如图是人体心脏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结构名称A________、 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心脏壁最厚的是[ ]____________。
(3)当A收缩时,其中的血液流入图中的[ ____](填序号)。
(4)血液从D到B的循环途径是肺循环,这个循环中血液是由含氧少,颜色暗红的________血变成了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________ 血。(填“动脉”或“静脉”)

【答案】左心室 左心房 右心房 右心室 A左心室 ② 静脉 动脉
【解析】
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只有心房与心室是相通的,心脏的左右是不相通的,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图中A左心室,B左心房,C右心房,D右心室;①上腔静脉,②主动脉,③肺动脉。
(1)由分析可知:A左心室,B左心房,C右心房,D右心室。
(2)在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中,左心室的壁最厚,这是因为: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或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心房收缩只需把血液送入到心室。与各自的功能相适应,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同样的道理,左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二者相比,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长,与此相适应,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因此A左心室的壁最厚。
(3)当A左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血液流入图中的②主动脉。
(4)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其中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经过肺循环,血液是由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如图是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人的每个肾脏约由100万个肾单位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④________、⑤________和⑥________组成。
(2)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水、部分________ 和全部________从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血液中。
(3)若在某病人的尿检单中,发现了较多的蛋白质和红细胞,则发生病变的结构是________。(填名称)

【答案】肾小囊 肾小球 肾小管 无机盐 葡萄糖 肾小球
【解析】
(1)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形成尿的主要场所。每个肾脏大约有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
(2)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3)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图中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③尿液,④肾小囊,⑤肾小球,⑥肾小管,a入球小动脉,b出球小动脉,c肾静脉,据此解答。
(1)如图:

可知肾单位的结构由④肾小囊、⑤肾小球和⑥肾小管组成,④肾小囊和⑤肾小球合称肾小体。
(2)在尿液形成的过程中,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发生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的无机盐等被重吸收。
(3)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肾小球的通透性会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被滤过;而肾小管对这些物质没有重吸收能力,因而在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所以“若在某病人的尿检单中,发现了较多的蛋白质和红细胞”,则发生病变的结构是肾小球。

©2021-2022咋考网版权所有,考题永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