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咋考网 > 高中 > 高三 > 物理 > 下册 > 月考试卷 >

2019年高三物理下半年月考测验相关

2019年至2020年高三9月月考物理在线测验完整版(重庆市南开中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一个向上的弹力,这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B. 由磁铁间存在相互作用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C.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D. 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答案】D
【解析】A、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一个向上的弹力,这是由于桌面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故A错误;
B、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不能单独存在,故B错误;
C、摩擦力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则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故C错误;
D、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决定了物体的重心位置,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比如:质量分布均匀的圆环,重心在圆心,不在圆环上,故D正确。

已知地球大气层的厚度h远小于地球半径R,空气平均摩尔质量为M,阿伏伽德罗常数为,地面大气压强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可估算
A. 地球大气层空气分子总数
B. 地球大气层空气分子总数
C. 空气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
D. 空气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

【答案】D
【解析】设大气层中气体的质量为m,由大气压强产生,即,分子数,AB错误;假设每个分子占据一个小立方体,各小立方体紧密排列,则小立方体边长即为空气分子平均间距,设为a,大气层中气体总体积为V,则,而,所以 ,故C错误D正确.

对核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核反应方程是属于衰变
B. 发生核反应需要吸收能量
C. 核反应是属于裂变
D. 发生衰变实质是质子向中子转变

【答案】C
【解析】A中核反应属于人工转变方程,选项A错误;B中核反应是轻核聚变,放出能量,选项B错误;C中核反应是重核裂变反应,选项C正确;发生衰变实质是中子向质子转变时,放出电子,选项D错误;故选C.

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某时刻开始计时,其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

A. 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8m/s
B. 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2
C. 汽车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为7m/s
D. 汽车在前5s内的位移为15m

【答案】B
【解析】AB、由运动学公式 得: ,结合图像知汽车做初速度为8m/s,加速度为 的匀减速运动,故A错,B对
C、汽车在2s内的位移为 ,所以平均速度为 ,故C错误;
D、汽车停下来所用的时间为 ,所以汽车在5s内走的位移也即4s内走的位移,由位移公式知汽车在前5s内的位移为 , 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B

如图所示,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斜劈P,靠在粗糙的竖直墙面上,力F通过球心水平作用在光滑球Q上,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当力F增大时,系统仍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斜劈P所受合外力增大
B. 斜劈P对竖直墙壁的压力增大
C. 球Q对地面的压力不变
D. 墙面对斜劈P的摩擦力增大

【答案】B
【解析】
斜劈P一直处于静止,所受合外力一直为零不变,故A错误;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水平方向:N=F,N为竖直墙壁对P的弹力,F增大,则N增大,所以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P对竖直墙壁的压力增大。故B正确;对Q受力分析,如图:

根据平衡条件:F=N′sinθ,F增大,则N′增大,N″=mg+N′cosθ,N′增大,则N″增大,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球对地面的压力增大,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如果力F开始作用时,滑动摩擦力向上,则有在竖直方向:N″+f=Mg,故随支持力的增大,摩擦力减小,若N″增大至与Mg相等,则f=0,故CD错误。故选B。

下列关于物理学思想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质点和轻质弹簧都不是理想化模型
B. 利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采用了极限思想
C. 场强E=、电容C=概念都采用比值法定义
D. 合力和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概念的建立都体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答案】BCD
【解析】
A.质点和轻质弹簧均运用了理想化模型法,实际生活中不存在,故A错误.
B.为研究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我们采用了取时间非常小,即让时间趋向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作为瞬时速度,即采用了极限思维法;故B正确.
C.场强E=、电容C=概念都采用比值法定义,均与两个量不构成正比或反比;故C正确.
D.合力和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概念的建立都体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故D正确.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两种相互的因素决定了分子的三种不同的聚集形态:固体、液体和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
A.固体中的分子是静止的,液体、气体中的分子是运动的
B.液体表面层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
C.液体的蒸发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D.汽化现象是液体分子间因相互排斥而发生的
E.有的物态变化中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却不升高

【答案】BCE
【解析】A、不论固体,还是液体与气体,分子均是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液体表面层中,分子间距较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即为表面张力,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在任何温度下,液体的蒸发现象都能发生,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汽化现象与液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无关,故D错误;
E、有的物态变化中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却不升高,如晶体,故E正确;
故选BCE

历史上有些科学家曾把相等位移内速度变化相等的单向直线运动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现称“另类匀变速直线运动”),“另类加速度”定义为,其中v0和vx分别表示某段位移x内的初速度和末速度.A>0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A<0表示物体做减速运动.而现在物理学中加速度的定义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A不变,则a也不变
B. 若A>0且保持不变,则a逐渐变大
C. 若A不变,则物体在中间位置处的速度为
D. 若A>0且保持不变,则物体在中间时刻的速度小于

【答案】BCD
【解析】
A.若A不变,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A>0,在这种情况下,相等位移内速度增加量相等,通过相等位移所用时间越来越短,由可知,a越来越大;
第二种:A<0,相等位移内速度减少量相等,平均速度越来越小,所以相等位移内用的时间越来越多,由可知a越来越小,故A错误.
B.根据A项中的第一种情况可知道:若A>0且保持不变,则a逐渐变大;故B正确.
C.因为相等位移内速度变化相等,所以中间位置处位移为,速度变化量为,所以此位置的速度为;故C正确.
D.若A>0且保持不变,则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小于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后一半时间物体将经过更多的位移,所以物体在中间时刻时,物体还没有到达中间位置,所以它的速度比中间位置的速度小;故D项正确.

对一根用新材料制成的金属杆M进行抗拉测量.这根金属杆长5cm,横截面积为1.0cm2,设计要求使它受到拉力后的伸长量不超过原长的.由于这一拉力很大,杆又很短,直接测试有困难,现选用这种材料制成样品进行测试,得到不同情况下得伸长量如下表所示:

(1)在设计和分析实验数据中,用到了我们学过的_____的科学研究方法.
(2)测试结果表明:样品受拉力作用后,其伸长量与样品的长度成____比,与样品的横截面积成_____比.
(3)待测金属杆M能够允许承受的最大拉力为_____N.

【答案】控制变量法 正 反 125000
【解析】
(1)[1]由题可知伸长量x与样品的长度、横截面积、所受拉力都有关系,涉及的变量较多,因此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确定它们之间的正、反比关系.
(2)[2][3]由表格知:
①、当受到的拉力F、横截面积S一定时,伸长量x与样品长度L成正比,
②、当受到的拉力F、样品长度L一定时,伸长量x与横截面积S成反比,
③、当样品长度L、横截面积S一定时,伸长量x与受到的拉力F成正比,
综上得,样品受拉力作用后,其伸长量与样品的长度成正比,与样品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3)[4]由上面结论,可以归纳出,x与L、S、F之间存在一定量的比例关系,设这个比值为k,那么有:线材伸长量x与材料的长度L、材料的横截面积S与拉力F的函数关系为
(k为常数)
则:

取S=0.10cm2=1.0×10-5m2,x=0.08cm=8×10-4m,L=1m,F=1000N,则:
k=8.0×10-12m2/N
将金属杆长5cm=0.05m,横截面积为1.0cm2=1×10-4m2,设计要求使它受到拉力后的伸长量不超过原长的,代入公式得:
F=125000N.

2015年中科院理化所与清华大学医学院联合研究小组研发出世界首个自主运动的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研究揭示:置于电解液中的镓基液态合金可通过“摄入”铝作为食物或燃料提供能量,实现高速、高效的长时运转,一小片铝即可驱动直径约5mm的液态金属球实现长达1个多小时的持续运动,速度高达每秒5厘米。某人认真研究了右侧的合成照片,利用图象软件分析小球在不同时刻位置,发现14s~20s这段时间内液态金属球所做的运动可能是一种匀变速运动.将14s、18s、20s时液态金属球的位置分别记为A、B、C,测得14s到18s内小球沿玻璃管移动的位移是16.0mm,在18s到20s内小球沿玻璃管移动的位移是17.0mm.假设该段时间内液态金属球所做的运动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这段时间液态金属球的加速度a=_____m/s2;
(2)18s时液态金属球的速度vB=_____m/s;
(3)14s~16s液态金属球运动的距离x1=______mm.

【答案】1.5×10﹣3 7.0×10﹣3 5.0
【解析】
(1)已知14s到18s内小球沿玻璃管移动的位移是16.0mm,在18s到20s内小球沿玻璃管移动的位移是17.0mm,在A点的速度为v0,B点的速度为vB;则有:


联立得:
v0=1.0mm/s;
a=1.5mm/s2=1.5×10-3m/s-3
(2)18s时液态金属球的速度为:
vB=v0+at1=1.0mm/s+1.5×4mm/s=7.0mm/s=7.0×10−3m/s
(3)14s~16s液态金属球运动的距离为:

代入数据得:
x1=5.0mm

如图所示,光滑圆柱A和半圆柱B紧靠着静置于水平地面上,二者半径均为R。A的质量为m,B的质量为,B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给A施加一拉力F,使A缓慢移动,运动过程中拉力F与圆心连线O1O2的夹角始终为60°保持不变,直至A恰好运动到B的最高点,整个过程中B保持静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

(1)A、B间弹力的最大值Fmax
(2)动摩擦因数的最小值μmin

【答案】(1) (2)
【解析】(1)以A为研究对象,受重力mg,拉力F,B对A的弹力FN;由题意,三个力的合力始终为零,矢量三角形如图,在FN转至竖直的过程中,AB间弹力先增大后减小,拉力F逐渐减小,当θ=300(F水平向右)时,AB间弹力最大,

(2)对B受力分析可知,竖直方向水平地面的支持力 ,可知水平地面对B的支持力逐渐增大;
水平方向的静摩擦力f=FNsinθ可知静摩擦力逐渐减小,所以只要初状态不滑动,以后就不会滑动,即 ,初状态时,圆柱A对圆柱B的弹力FN=mg,带入数据可得:

我市某公路的十字路口,红灯拦停了很多汽车,拦停的汽车排成笔直的一列,最前面的一辆汽车的前端刚好与路口停车线相齐,相邻两车的前端之间的距离均为l=5.0 m,假设绿灯亮起瞬时,每辆汽车都同时以加速度a=1.0 m/s2启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达到v=5.0 m/s时做匀速运动通过路口。该路口亮绿灯时间t=20.0 s,而且有按倒计时显示的时间显示灯。另外交通规则规定:原在绿灯时通行的汽车,绿灯结束时刻,车头已越过停车线的汽车允许通过。求:

(1)一次绿灯时间有多少辆汽车能通过路口?
(2)若不能通过路口的第一辆汽车司机,在时间显示灯刚亮出“3”时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结果车的前端与停车线相齐时刚好停下,则刹车后汽车经多长时间停下?
(3)事实上由于人要有反应时间,绿灯亮起时不可能所有司机同时起动汽车.现假设绿灯亮起时,第一个司机迟后t0=0.90s起动汽车,后面司机都比前一辆车迟后t0=0.90s起动汽车,在该情况下,有多少辆车能通过路口?

【答案】(1)18辆 (2)7s (3)15辆
【解析】试题分析:求出汽车汽车匀加速的时间,进而求出每辆汽车在20 s内的位移为位移,可知通过路口的车辆数;先当计时灯刚亮出3时,即△t=3s,第19辆汽车行驶的位移,求出此时汽车距停车线的距离,即可求出第19辆汽车从刹车到停下来的时间;设能通过k辆汽车,则有: ,第k辆汽车能通过路口要满足:即可求解。
(1)设汽车匀加速的时间为t1,
根据速度时间公式:v=at1,带入数据解得:t1=5 s
设每辆汽车在20 s内的位移为x1,根据位移时间关系:
则通过路口的车辆数
代入数据解得:n=17.5
根据题意可知通过路口的车辆数为18辆。
(2)当计时灯刚亮出3时,即△t=3s,第19辆汽车行驶的位移为:带入数据解得:x1=72.5m
此时汽车距停车线的距离:d=18l﹣x1=18×5﹣72.5m=17.5m
第19辆汽车从刹车到停下来的时间为:
(3)设能通过k辆汽车,则有:
第k辆汽车能通过路口要满足:
数据代入,解得:k≤15,所以能通过15辆汽车。

关于热现象和热学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浸润和不浸润现象都是分子力作用的表现
B. 饱和汽压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与饱和汽的体积无关
C. 当分子斥力与分子引力大小相等时,分子势能有极小值
D. 某气体的摩尔体积为V,每个分子的体积V0,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NA=V/V0
E. 用气筒给自行车打气,越打越费劲,说明此时气体分子之间的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答案】ABC
【解析】
A.浸润现象中,附着层的分子力表现斥力;不浸润现象中,附着层的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所以浸润和不浸润现象都是分子力作用的表现;故A正确.
B.饱和汽压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饱和汽压与蒸气所占的体积无关,也和这种体积中有无其他气体无关;故B正确.
C.当分子斥力与分子引力大小相等时,分子力为零,分子势能有最小值;故C正确.
D.对于某种气体,公式NA=V/V0中,V表示气体的摩尔体积,V0表示气体分子所占空间的平均体积,并非是每个分子的体积;故D错误.
E.气体直接的距离很大,分子直接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用气筒给自行车打气,越打越费劲,是因为气体压强增大的原因;故E错误.

某房间室内面积为16m2,高为3.0m,室内空气通过房间缝隙与外界大气相通,室内外的气压始终为一个大气压。开始时室内空气温度为27℃,通过加热使室内温度升为47℃。已知气体在27℃、一个大气压下的摩尔体积约为24.7L/mol,试估算这个过程中从室内跑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1.2×102mol
【解析】
由于房间内空气与外界大气相通,这个过程中室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设房间体积为V,
V=Sh
27℃时,室内空气的物质的量

47℃时,以此时留在房间内的体积为V的气体为研究对象,换算到27℃,占据体积为V0,则由等压变化:

故室内空气的物质的量为

跑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即∆n=1.2×102mol

©2021-2022咋考网版权所有,考题永久免费